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建议] 国家组织建设基础课类教材的一些具体建议(草稿)

已有 4210 次阅读 2021-5-3 15:03 |个人分类:本科-研究生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建议] 国家组织建设基础课类教材的一些具体建议(草稿)

         

   教学、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里仅以高校工科教材编写为例。

   大学的课程,按照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等。

   对于基础课、技术基础课这些内容相对稳定不变的课程,建议国家组织决定课程的具体内容(知识点)。

   专业性内容的变化相对较快,目前由各位专家自行探索为主。也建议适度考虑下述建议的部分采纳。

            

(1)由专家、教师、教育学家等组成“课程建设组”。这里,

   专家:退休5年以内的院士、973首席、杰青等(或现在对应的人员)组成。他们熟悉当前的近几十年的专业知识发展状况。

   教师:老中青都包括。特别是懂教育规律的教师,一线教学感受深刻的教师。

   教育学家:从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优化。

          

   其中,内容(知识点)大体分成三类:

   目前合适的、未来发展需要的、基本属于过时落后的。

   重点筛选出“目前合适的、未来发展需要的”。适度保留“基本属于过时落后的”但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内容。

        

(2)采用内部研讨、公开讨论和征集意见相结合的方式。

   优先采用互联网等进行公开讨论。征集所有感兴趣人员的批评和建议。

  

(3)建议5~10年为建设一门基础课(或类似课程)的大纲(内容、知识点)的基本周期。首次建设周期还可以进一步延长,以确保质量为优先。

(4)广泛参阅亚非拉、欧美、苏联东欧等各地各国的优秀教材,取其精华。有容乃大。确保对我国历史上优秀教材优点的继承与发扬。不要自毁长城!不要自取灭亡!

      

(5)之后由国家组织教材的具体编写。其后大约每5~10年左右进行一次修订。

(6)相应的考试、考核等的具体方法建议。

(7)教师教学注意事项的基础性建议。

 ……

   

   “中国的科学界已经热热闹闹地搞了很多事情了,但真正的塌下心来的,按照目光冷静、头脑清醒,行动稳健迅捷这样去做事情的,有,但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我们应该探索和尊重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般客观规律,探索和尊重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探索和尊重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探索和尊重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和尊重文化进步的一般规律。按照这些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改革,才能现实地促进我们的科技与教育进步。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教育使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国际坐标、立足中国现实,在复兴路上助力复兴,为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

   塌下心来认真进行教育改革。尊重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般规律,尊重教育和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而不要再热热闹闹地搞很多事情了。不要面子工程,不要形象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进行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今天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将来不被卡脖子。

            

参考资料:

[1] 刘全慧,2020-04-06,“中国科学界搞了很多事情”----学习王辰院士讲话笔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1227164.html

[2] 文克玲,2014-07-29,叶企孙:尊师重教和科研教学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3426-815631.html

[3] 李云帆,2016-05-24,一个神奇的老师,一门神奇的课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60014-979366.html

[4] 时代在线网,2015-09-22,张益唐:一文成名

http://www.time-weekly.com/post/31311

[5] 武夷山,2021-05-02,微电子学科专业的重新界定和培养方向的再思考(受托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84707.html

相关链接:

[1] 2020-02-09,[随想] 核心课程的教材配套系列资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7737.html

[2] 2019-10-25,[随想]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进一步改变为课程定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3433.html

[3] 2010-02-24,请指点《基于电工学课程内容的创新素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29715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7667-1284897.html

上一篇:往日(5):1993年 IEEE 的一则 Erratum 勘误(互容 mutual capacitance)
下一篇:我死之后直接火化,撒骨灰。什么也不留。(当前的理想)

18 檀成龙 李宏翰 钟定胜 康建 郑永军 武夷山 杨学祥 朱晓刚 尤明庆 许培扬 郁志勇 王林平 晏成和 徐长庆 宁利中 周忠浩 彭振华 李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