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望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ChangBo 惟有灵犀融宙宇, 精诚之至启乾坤!

博文

地球文明的纬度分布规律

已有 7913 次阅读 2008-12-16 11:21 |个人分类:纵横捭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文明, 地球, 规律, 分布, 纬度

    我在"文明的文字决定论"一文中简要的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受文字的影响及其原因,本文则从另外一个视角,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整体的去分析一下地球文明在地理上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为了分析这种规律,我们只考察在殖民时代以前至人类文明诞生的那段时间地球上运行的主要文明。显然,地球在此期间的一定时间内同时存在着这样三处显著的文明:处在低纬度的非洲,其基本上处在奴隶社会;处在中纬度的亚洲(中国、印度为代表),其基本处在封建社会;处在较高纬度的欧亚,则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如果单从社会的形态的高低级别来看,显然,资本主义社会要比封建社会先进,封建社会又比奴隶社会先进。这样自然可以得出:地球上的文明程度是随着地球的维度变高而变高。当然,我所谓的规律,并不那么严格,但如此归纳分析的确说明了这种趋势,如果这种趋势是一种必然,那么,决定这种必然的直接原因又会是什么呢?

    带着解答这个疑问,我们试着从纬度的高低对人的生理上的影响进行分析,这种影响主要在于肤色和身高。显然,受太阳辐射强烈程度的影响,地球上人种肤色的深浅有随着维度变高,肤色逐渐变浅的规律的。如低纬区的非洲人最黑,中纬区的亚洲人处于不黑不白的黄色,高纬度的欧洲人及俄罗斯人都是白皮肤的。再看身高方面的影响,低纬区的非洲人比较矮小,中纬区的亚洲人中等身高,高纬度的欧洲人及俄罗斯人大都比较高大。对于这一点,即使在我国也有着北方人比南方人高大这样的差异。为什么维度又能影响身高呢?这显然也是自然之道的使然,身材矮小的非洲人,由于比表面比较大,更有利于散热而更容易适宜那里的气候条件。当然,有些人会拿美国黑人乔丹,澳大利亚的人等和我论说,我则要向他强调的是我所讨论的是殖民时代以前的那段历史,甚至我在讨论这些规律的时候,美洲和大洋洲都不在我的讨论之列,因为殖民时代之后,交通开始便利起来,人种的交混太频繁,没有那种纯的因子在里面,所以不能用以归纳总结,所以,黑人乔丹的高大并不能代表非洲黑人的身高特点,因为据说乔丹是混血儿。

    事实上,除了地球上人种的肤色、身高与地球纬度有一定的关系,其年龄与纬度也有一定的关系。据说,非洲人的平均寿命即使是在现在也没超过40岁的,而且非洲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发育成熟而传宗接代,继而终老其身。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的水稻,当江西的水稻金黄可割之时,湖北的水稻还正在稻花灌浆。看来,人和动物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像植物一样,最近阳光的地带会“早熟”。

     那么,为什么人类的文明会有着随着纬度变高而变高的规律呢?也许从以上所揭示的事实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两种解释:“生物电流差异说”和“生化代谢差异说”。为了奠定理论的基础,使得一种逻辑成为另一种逻辑的基础,我们先约定这样的信仰:文明乃是一个一个种族内所有人智慧的集合,而这集合中的每个人亦必然有一定的“聪明度”。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群体内的每个人的个体本身就有聪明的基因,那么,由这种人组成的文明亦必然不同凡响。对文明先进不先进的判断,最终细微的落实到考察承载这个文明的单个人的“硬件”性能-“聪明度”,或者对整体文明进行微分,结构出文明的“微元”,其整体的文明则自然是它们的逆向运算——“文明的积分”。

    下面我们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分解我所谓的关于文明维度分布的哦两种理论解释了。先说“生物电流增强说”,我们知道,在导体中,电子的导电性在低温时比在高温的时候要好,而且温度更低时,就成为超导体了。而我们体内都充满了生物电,而人体神经系统传递刺激信号方面是离不开生物电的,因此,温度的降低反而增强了大脑及神经系统的“生物电导”,或者说减小了“生物电阻”,这又在一另一方面增大了大脑运算时的“输出功率”。当然,人体内的生物电实际上更类似于离子液的导电,这种导电模式是违背欧姆规律的,用导体的温度电阻规律似有不妥,但是钠、钾离子是在细胞反渗透膜的机制上进行的定向流通,其宏观的整体上的看也未必不能划进导体导电的机制中去。倘若客观上真的有低温下电子的导通阻力更低,大脑更聪明,那么人处在高纬高寒地区的人则会进化的更聪明,更能创造出先进的文明。比如,先不说卫星导弹的出现,就现在的俄罗斯甚至还有人研究反重力、多时空等,这不是一颗聪明的脑袋是不可能有人去对这些感兴趣并去研究它的。倘若自然界真的有低温下使人更聪明的客观必然,那么关于“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的谚语也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因为寒门学子常常生活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我想这除了寒苦条件对他的激励外,其寒苦的条件本身也有着使其大脑更加增效的作用。
     
    其次我所要说的就是“生化代谢差异说”,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
生理乃至由生理决定的心智变化视为一次比较长程的具有短周期又复合有大周期的生物化学反应,显然,代谢周期较长的人的一生,其知识的积累将更丰富。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小学到老,历经数载才能使知识发挥出真正的作用,知识的学习绝对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积累过程。这样,对于“朝闻道,夕死可也”的非洲人来说,当一个人刚有点人生阅历和知识便到达人生的终点,使得个体的“文明”很难进行累计和再积分,或者说传承和发展,既然反应非洲文明的“微元”的性能尚且如此,显然,其积分出的整体文明也难以先进起来。那么为什么非洲人的“生化代谢”要快些呢,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近赤道的非洲,温度比较高,分子和离子的扩散速度比较大,人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比较快,完成一次生命的进程的周期自然就比较短。

    综上分析,我们发现人类的文明分布在地球上有着随维度变高而变高的必然规律的。但我要补充的是,这种规律只有在一定的尺度的时间和地域上才能显现,而且这种规律的显著性会由于现今及未来的发达的通讯技术及人族的迁移及频繁流动而在大大削弱。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9353-51312.html

上一篇:博客开篇之诗“极地望月”
下一篇:吟新年—写在牛鼠之替

1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