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金钱与技术至上堆砌来的零碳城能撑多久?

已有 3534 次阅读 2010-3-8 10:2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低碳, 低碳生活, 工业社会

2010-3-2《科技日报》消息,阿联酋7个酋长国中,最大最富庶的阿布扎比正在重金打造马斯达尔零碳城,据称已经轰轰烈烈开建的这个零碳城总耗资320亿美元。对于这样一座正在建设中的造价昂贵,技术一流、设备设施超先进的零碳城,给记者的印象是:“除了阳光、尘土以及那些高高耸立的脚手架,这里还充斥着有钱人的豪气、宏大的梦想以及对技术的‘顶礼膜拜’”。
负责设计的英国人诺曼·福斯特不无骄傲地说:“该项目为未来的可持续城市设计设定了新的基础”。一位美国能源高官也放出话说,马斯达尔城被证明是一个有价值的模型。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种依据金钱与技术至上论,靠金钱与技术堆砌而成的零碳城真的能成为未来低碳生活的样本吗?
众所周知推动工业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就是人们对于金钱与财富的追求,无节制的消费欲求不断制造新的商机,资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一座座以消费为驱动而形成的城市拔地而起,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纷纷趋之若骛地蜂拥而至,围绕着金钱与财富把个城市拥挤的满满当当,工业文明就这样节节攀升,工业社会也就如此这般形成。由此人们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只要“不差钱”没有办不成的事。正是在这一思想主导下,人们在对待气候问题,环境资源与生态问题上,同样也是拿钱说事,以为只要投入足够多的资金,通过人为的办法、工程的办法和技术的办法就一定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可是事实上,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繁荣,金钱的投入不断增长,换来的是碳排放的急剧增长,气候问题以及环境资源与生态危机不仅没有得到缓解,相反由于金融体系的紊乱,还引发了全面的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现在,又有人试图单纯依靠金钱的投入,来建造一座没有碳排放的孤城,不仅笔者本人对此不抱多大希望,有关人士也表达了深深的疑虑,质疑的焦点是:马斯达尔城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低碳城市只能存在于低碳经济、低碳文明与低碳社会环境下,孤立的一座所谓的零碳城,在工业社会模式下很可能既不具有可持续性,也不具有推广价值。
据说,这座零碳城可容纳5万居民和15万家企业。整座小城不使用一滴石油,所有的汽车都被要求停放在城外,一条城际快轨把小城同阿布扎比联起来,几条有轨电车和若干辆随叫随到的电动磁导汽车让“城里人”行动自如。
这样的做法有点类似将污染企业赶出城区,来降低城市污染压力,说好听点这叫重点保护城市,说难听点这叫污染转移。问题是把导致污染和碳排放的因素统统挡在自家门外,只能暂时缓解城市环境压力,可是外部大气环境迟早是要将这座孤城湮没的。除非大家都住在零碳城,可如果这样的话,谁来做出牺牲。就像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做的那样,污染是逐地转移的。
这样的做法还使人想起了“生物圈II号”实验,在一座孤立而封闭的生态空间,生命的存在与成长是难以为继的。或许耗费巨大资金可以建成一座零碳城,但这样的零碳城注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这也就是说,单靠金钱是无法实现低碳生活的。
金钱万能不灵光,那么技术至上就可以吗?自从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技术至上主义又开始重新抬头,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总以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最终都可以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办法得到解决,这种科学技术至上思潮,在当下仍然处于优势地位。难怪马斯达尔城的一位工作人员十分得意地说:“我们要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另一位马斯达尔城能源科学研究院的教授,在回答记者的提问:建成后的马斯达尔城的零碳能源系统成本有多大,这个问题时,这位教授答非所问地回答道:“既然是未来的能源成本当然高了。只要技术是最先进的,成本将来自然会降下来。”显然,这里的人都把马斯达尔城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技术的革新上。可是技术终究只是工具与手段,而不是目的,再说超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与能源,这样也就难免产生碳排放,包括给环境、资源与生态造成新的压力。
我们进一步假设,即使是用现有一流技术建成了这样一座零碳城,可要保证这座以超一流技术建成的城市平稳持续的运转,就必需有更高级的技术和设备来维护,否则任何技术的倒退,都意味着生活质量的降低,甚至也难以做到零碳排放,而要更高技术的支撑,那就必须注入更多的才力、物力与财力进行新的技术研发,这样势必陷入技术至上论的恶性循环:技术,投资、人力、资源——新技术,新投资、新资源。只要有不断增长的资源与能源需求,环境、资源与生态的压力就将难以避免。
所以说,单凭金钱与技术打造起来的零碳城未必能撑得下去,或者最终也将落得个类似“生物圈II”的结局。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0064-300895.html

上一篇:人类啊,面对北极熊母子的命运你我情何以堪?
下一篇:奢侈消费与碳减排

7 武夷山 赵凤光 吕喆 盖鑫磊 苗元华 蔣勁松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