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关于科学文献署名的一些趣闻

已有 3243 次阅读 2014-5-21 11:59 |个人分类:杂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趣闻

要想把论文署名的规矩说明白真是个麻烦事儿。以下趣闻信息摘录自维基百科Academicauthorship词条,括号中的内容为笔者添加。纯属闲扯,欢迎专家指正。

 

发源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做法,现在越来越普遍:依据对于研究课题的贡献多少排列作者顺序。而提供研究设施和经费的PI通常是通讯作者,列在名单最后。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有些时候执行起来很难准确界定每个作者的具体贡献。根据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Journal2007年的一项调查,919位通讯作者中有三分之二对于他们的co-author的排序有不同意见[1]


(更为经典的一个例子是1923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该奖授予了将胰岛素引入治疗糖尿病治疗的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Macleod和Banting医生。但是关于此奖的受奖人,此二人钧有意见。期间还有更多狗血的剧情发生,造就了诺奖历史上最大的争议之一。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贡献如何不是很容易说的清楚的。以至于后来有加拿大人出来和稀泥,拍了个电影,叫《荣誉属于所有人(Glory enough for all, IMDB 评分高达8.5/10)》,名字取得真好,哈哈。参见:Rosenfeld,L, Insulin: Discovery and Controversy, Clinical Chemistry,48:12, 2270 –2288 (2002))

 

有些领域不这么干。

 

有个朋友看到一个经济系的教授的简历好像他一辈子没有做过第一作者,原来该教授发的文章的杂志现在还是以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列作者顺序(据说现在有些控制论、数学方面的期刊还是这样做)。

 

据说,生物界历史上曾经总是把老板(PI)放在最后;而有机化学总把老板推在前面,放第一[2]

 

有些领域往往一个研究成果凝聚了大量研究者的实质性贡献,比如高能物理,只能把众多的作者按照作者的姓名首字母排序。以前听说过有欧洲高能物理方面的文章列出了100多作者,不过和ColliderDetector at Fermilab (CDF)相比小巫见大巫了。他们1998年开始执行一个有颠覆意义的政策:他们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作者名单。所有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只要为该单位全职工作超过一年,你的名字就进入该名单,直至你离职后一年[3]。华盛顿大学物理系的Stubbs曾经在Nature上说过[4],他们和署名这个“魔鬼”纠结了很久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凝聚了太多人“大量的,(有时候是繁琐的)设备、软件开发”工作。所以,最后也只能大家都有份儿了,做了实质性贡献的,都署名按照姓名字母顺序排列。

 

医学领域有时候有众多的作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93年的一篇文章[5],牵扯到1081所医院,41021个病人,有贡献的作者有972个。以至于今天如果你检索这个文章,作者是没有列出来的,因为列在了文章的附录里。

 

还有种概念叫做荣誉作者,就是把研究所的头,系主任等的名字挂上,不管有没有贡献。据说不久之前德国人还这么干[6]。美国人看了表示很不顺眼。不过现在这种现象有多普遍还不清楚(hoho,好像我国这种情况挺多)。为了抵制这种现象,有些杂志,比如Nature,要求注明每个作者的实质性贡献。

 

 

[1] Ilakovac V, FisterK, Marusic M, Marusic A (January 2007). "Reliability ofdisclosure forms of authors' contributions".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Journal176 (1): 41–6.

[2] "Credit wherecredit's due". Nature440(7084): 591–708.

[3] Biagioli, M. Rights or rewards? Changingframeworks of scientific authorship. In Scientific Authorship, Biagioli,M. and Galison, P. eds. Routledge, New York, 2003, pp. 253–280.

[4] Christopher Stubbs, The serious businessof listing authors, Nature 338, 320, 1997.

[5] Investigators, TheGusto (1993). "An International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FourThrombolytic Strategie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29 (10): 673.

[6] Credit wherecredit's due". Nature440 (7084): 591–708.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02703-796413.html

上一篇:研究生受了欺负该找谁?
下一篇:身在海外,我觉得逐步取消海归人才和本土人才收入差异是大势所趋

3 曹聪 赵林志 李庆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