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身在海外,我觉得逐步取消海归人才和本土人才收入差异是大势所趋

已有 5636 次阅读 2014-5-23 00:51 |个人分类:杂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海归们看了这个题目肯定觉得不爽。我也在海外,不过这是我的观点。

   科学网援引《文汇报》的消息说,复旦大学拟将青年教师薪酬并轨,土鳖和海归的差异将成历史。我觉得这是个正确的方向,也是大势所趋。

   1. 海归待遇高,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一直以来,这是一种吸引海外人才的举措——毕竟国内和海外的用人待遇差异很大。没有适当的杠杆,没有办法吸引优秀人才回国。但是随着国内薪酬的逐渐上涨,总有一天双方要更为接近。

   2. 海归待遇高,本来就是一种对于土鳖一派的变相歧视。这中做法给每个游戏规则中的人脑门儿贴了标签——“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引自牛群冯巩相声《小偷公司》);

   3.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师资资源水平的总体上升,使得这种待遇的差异必将减小。以今天中国海外学人的数量来看,不远的将来,高校中海外经历拥有者的比例,一定会和同属中华文化圈的香港、台湾一致。中国今后的后背师资储备一定是全球化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国外的高校招聘时不存在土鳖与海归差别一说。如果哪个美国高校敢把人分为海归和土鳖,早被告到法院去了。我所在的阿尔伯塔大学自己的统计数据,新招聘的Assistant Professor中,有60%出生于“海外”。

   但是,另一个方面:

   1. 我们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教师的准入晋升制度要尽早和国际接轨。只有人才的真正价值得到了体现,才能让同工同酬更有意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不行的,就别走这条路,做自己适合做的事儿。海归的文章漂亮,简历好看,因为成果总是通过洋人的主流刊物发表,受到的训练和国际接轨。但是海归里头靠着组里的科研基础发表了好文章,回来以后缺乏发展后劲的,也不少见。另外,要把用人的机制都捋顺为好:做行政的,也别老想着混个博士学位。学而优则仕的,就别把科研、教学的资源给他那么多了。有那么多院长校长,自己的博士生都不认识,这样能搞好研究?

   2. 把广大教师的合法收入提高到一个可以让他们——不管是海归还是土鳖,都能安心、体面地工作的水平。让教授在社会地位上,收入上重新获得社会的认可。今天还看到有的朋友留言说,你一个月4000块还搞“非升即走”,这不把年轻教师都逼疯了么?我们现在社会对于教授的认同度,好感度远低于我们的紧邻日本,韩国,比香港,台湾也差不少。怎么搞成了今天这样?我记得民国,当穷苦的老百姓为了一个大洋可以卖儿卖女的时候,教授可都享受着高工资: 1936年,闻一多的工资是大洋380块。据说教授的收入是当时户均水平的十倍。

   总结:取消区别对待,选聘真正适合做教授的人,给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尊严。

   理念再好,还要制度支撑。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02703-796867.html

上一篇:关于科学文献署名的一些趣闻
下一篇:我的卧底经历——和地下论文买卖产业的一次亲密接触

12 曹聪 张骥 马建敏 刁空非 张帅 孙东科 李土荣 孟庆勋 强涛 ycjyf wangqinling zhaor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