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也谈百度及维基百科的准确性

已有 9130 次阅读 2014-7-12 10:32 |个人分类:杂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我记得有位博主提到百度和维基百科(Wikipedia)上的信息非常不准确,我对此持保留意见——我觉得维基百科的准确性还是不错的,但我说的是英文,而不是中文版。

我发现在我身边,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社会上的普通民众,都喜欢把维基百科作为刚刚接触某个新概念的时候的切入点。快捷又方便。当然,如果要为了学术目的深究一个概念,就要去找严谨的可靠载体——比如教科书了。我自己在准备博士候选人资格(Candidacy)考试的时候,也经常去Wikipedia查找资料。有些理论虽然自己明白,但是用简短的英语描述出来并非易事。好在Wikipedia词条的表述非常符合科学的思维方式,往往一个词条的第一段,第一句的表述是非常简明扼要的下定义。现在我的生活早已经和Wikipedia密不可分了。我和太太去意大利商店买香肠,看到那些让人头疼的意大利语名词,马上掏出手机就能找到很准确的信息,非常方便。

Wikipedia创立至今只有13年的时间(2001),但却创造了惊人的数字——目前共有用287种语言编辑的词条3000万以上,其中英文词条400万个以上。《纽约时报》2014年报道,Wiki每月的访问量多达180亿次。

那么Wikipedia到底准确不准确?可信与否?英文世界里关于维基百科的准确性到底如何的讨论由来已久。Wikipedia自己有个词条reliability of Wikipedia,是这个讨论中影响最大,也是最常被人提起的一篇文章。根据这篇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许多机构及个人对于维基百科的准确性进行过研究。评估结果总体说起来是很正面的。其中Wiki最喜欢引用的一个案例是2005Nature发表的一篇文章(Giles, J.2005),指出Wiki的文章在准确性及严重错误出现的比率上,与《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ædia Britannica)》相近。

Wikipedia的理念是利用整个读者群,同时也是编辑群体的力量,得到自我规范(self-regulate),进而达到高效率的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的目的。这一点和开放源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开发与改进过程类似,比如著名的Linux。因为网站的访问量巨大,同一个词条会给大量的人群接触,大家都做贡献的话,词条中的错误、不妥之初就会很快得到更新。这样的一种新生模式在学术界(文化研究,信息技术,社会学)及商界,在信息获取,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等各个领域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人们非常想知道这种理念究竟是否能保证产出的质量。出现的事故还真得不少,已经有数宗有关错误信息在Wikipedia上留存时间很久的报道。最著名的当属2005年的Seigenthaler事件。从20055月开始,有用户匿名在Wikipedia上有关美国著名记者Johan Seigenthaler的生平中添加了虚假的信息,声称他曾是刺杀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嫌疑犯——而此却是事子虚乌有。这条错误的信息直到当年的9月才被发现,从而引发了关于Wikipedia准确性的质疑。

相比之下,类似的中文媒介就差得多了。我以前曾经会查询与Wiki类似的某中文媒介——号称最大的中文百科全书。这个平台也和Wiki一样是依靠读者的编辑来完善词条。不过我发现不仅表述质量普遍较差、错误多,而且充斥着各种误导性的广告软文,以及没有说明来源的以讹传讹。如果你查阅人物的词条,会发现充斥着感情色彩的不客观评价。如果是明星或者公众人物,就明显有背后的团队人为美化的痕迹。

不过让我不解的是,同样为Wikipedia的平台,中文版本的质量却和英文版相差何止千里。单就篇幅来说,信息远不如英文版翔实,不准确的信息甚至错误也很多。如果要查找资料,一般性的了解信息,Wikipedia英文版是不错的选择。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02703-811059.html

上一篇:过去100年里,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改变了多少?
下一篇:给年轻科学家的5条建议

7 孙卿 徐晓 李健 余睿 严家新 曹须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