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zcum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zzcumt 岩石力学,煤矿动力灾害

博文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摘要)

已有 5898 次阅读 2013-5-31 13:50 |个人分类:科技创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非线性, 岩石力学, 效应, 能量演化, 细观

冲击地压、岩爆等岩体工程灾害本质上是能量非线性演化至灾变的过程,从能量角度研究岩石的变形破坏规律,可以突破应力应变分析的传统模式局限,对于岩体力学行为的深入认识带来一种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本文针对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从能量转化作用、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能量演化的非线性特性、能量演化的细观特征等四个方面研究了岩石在受载过程中的能量行为,主要取得以下进展:

1)分析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作用。受载岩石能量转化大致分为能量输入、能量积聚、能量耗散、能量释放四个过程,输入的总能量部分转化为弹性能,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耗散掉;分别建立了碎块数量与耗散能、碎块速率与弹性能的关系,发现能量耗散决定了岩石破碎块度,碎块形成后剩余的弹性能决定了岩石破碎剧烈程度;能量驱动岩石变形破坏主要有两种机制:能量耗散使岩石抵抗破坏的能力降低、能量积聚使驱动岩石破坏的能力增强。

      2)获得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提出了岩石储能极限、残余弹性能密度和最大耗散能密度概念。单轴压缩下弹性能随应力呈现慢--慢的增长模式,并于破坏时释放出来,储能极限约为0.21MJ/m3,耗散能起初增长较缓慢,临近破坏时大幅增加,增幅可达85%左右,整个加载过程中输入能量转化为弹性能的比例约从60%增加到82%,临近破坏阶段有小幅下降。研究了岩石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的加载速率效应、围压效应、岩性效应和水环境效应,并进一步得到不同开采条件下能量演化的差异,无煤柱开采的工作面前方煤岩体最大弹性能密度是放顶煤开采的1.5倍,是保护层开采的2.3倍,而峰后能量释放速率也由保护层开采、放顶煤开采、无煤柱开采依次增大。

3)揭示了岩石能量演化的分叉和混沌特性。建立了岩石能量转化的自我抑制模型,得到并验证了岩石内部能量随应力变化的演化方程,所建模型适用于岩石变形破坏峰前阶段;能量演化具有分叉和混沌性质,当轴向应力达到约92%峰值应力时,系统进入倍周期分叉区,达到约97.5%峰值应力时,进入混沌状态;提出了能量迭代增长因子μ,其表征岩石受载过程中能量的迭代增长效应,根据能量迭代增长因子的非线性演化,可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分为4个阶段:0<μ≤11<μ≤33<μ≤3.56993.5699<μ≤4,分别表征了岩石中的能量衰减、能量积聚、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主导阶段。

4)探究了岩石能量演化的细观特征。沟通了岩石细观几何及强度特征——能量演化特征——细观破裂特征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得到了岩石细观基元的平均强度、均质度和特征尺度以及裂纹分布特征对岩石能量演化特征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细观特征与能量耗散的关系,表明基元均质度决定了能量耗散的模式,而临界能耗值和基元平均强度决定了能量耗散的量值;另一方面,探讨了岩石能量演化特征对其细观破裂模式的影响,建立了有效冲击能指数与破裂面分形维数的关系,表明存在分形维数阈值,当破裂面分形维数小于此阈值时,岩石有效冲击能指数与分形维数值呈正相关关系,反之,呈反相关关系,建立了有效冲击能指数与微破裂演化之间的关系,表明有效冲击能指数越大,岩石微破裂演化表现为突变”的性质,有效冲击能指数越小,岩石微破裂演化表现为“渐变”的性质。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2673-695275.html


1 秦四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