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buc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buct

博文

高校“青椒”教师如何做到教学、科研双丰收 精选

已有 13814 次阅读 2021-1-20 08:4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高校“青椒”教师如何做到教学、科研双丰收

 

作为一名具有16年教龄的高校中年教师,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过一些成功的喜悦,也有过一些失败的遗憾。结合自身经历,我想就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做到教学科研协调统一发展,谈几点自己的心得。希望这些感悟能供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入职的老师)借鉴,从而帮助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双丰收,守住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和初心。

 

练好内功,站稳三尺讲台

所谓“站稳三尺讲台”,就是要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想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练好内功。

1.  了解学生

心理学教授约瑟夫·罗曼曾说:“高校课堂首先是戏剧舞台,其次才是知识舞台。”所以,在授课之前,教师(演员)必须了解学生(观众),并始终牢记学生(观众)是具有多样性的。只有确立了这个前提,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课程学时、先修课掌握情况、知识储备基础等)深入了解,也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课程内容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方式确定(准备/改造课件、设定教学案例、选择教学软件、确定板书和课堂互动内容等)。

2.  做好教学设计

目前高校各科课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压缩,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在课堂上重点解释难懂的概念;用课堂外鲜活的事例为线索,引出和讲解课程内容;点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为学生梳理脉络;充分利用MOOC、自制微课等资源,将教学扩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为了应对课时压缩的现状,放弃部分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连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  增强课堂掌控能力

不要表情呆滞、毫无情感地“念”课件;不要传递负能量,避免出现不当言论;不要气急败坏,情绪失控。要用自己对课程的热情感染学生,要用生动的内容和饱满的情绪吸引学生,要用清晰实际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

4.  提高交流技巧

我一直觉得,高校课堂不仅是戏剧舞台和知识舞台,还应该是交流和互动的舞台。无论是教师的语气语调、手势动作、目光眼神,还是高品质的课件、教具,都是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最佳媒介。我了解到,学生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交流中能做到的事情有这么几个:通过叫学生名字(发音正确)来提问或邀请讨论,而不是用学号;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很简单,老师也要积极回应;课堂上有眼神的交流,线上可以顺畅地沟通。最好的教学,应该是没有“技巧”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教学节奏,让上课更像是大家围坐在一起进行畅聊。没有温度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绝不可能点燃学习热情的火种。

5.  开展有效的讨论

一场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引发一场集体参与的头脑风暴。而这种高质量的课堂讨论是否能够出现,直接取决于教师是否事先做好了计划,并拥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说,教师的表现直接决定了讨论的质量。另外,虽然课堂讨论要有具体的线索和目的,但也要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6.  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

要研究如何使用教学终端(比如雨课堂、学习通等)进行课件推送、随堂测试和课后复习总结;要研究如何将自身及领域内最新科研成果、热点事件融入教学内容;要研究如何开展专业课程建设、教材编制和课件制作;要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关系。

总之,优秀的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并使他们产生希望学习更多知识的兴趣,从而深度学习、钻研、融会贯通。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让学生厌恶学习,而应使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努力为他们创造宽松的、辩证的学习环境,继而让课堂成为积极讨论和碰撞出思维火花的场所。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课堂不是批评和嘲弄学生的地方,更不是为了取得好看的成绩给学生进行知识填鸭的“饲养场”。

 

立足科研,推动教学前行

著名教育家肯·贝恩认为:“优秀的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其所教授学科领域杰出的研究人员。”可以说,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总结出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只教学不研究,越教越死;只研究不教学,越研越窄。所以,只有教学科研相结合,二者才能相互促进。

优秀的大学教师应把科研和教学看成一个整体,其中科研侧重于教师如何学习,教学则侧重于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技能、思考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最佳的启迪效果。

高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教学,落实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普遍认为,大多数学习成果是在课外获得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予以巩固、扩展和应用,而科研正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科教融合的平台,让其有机会发现自己对科研的热爱,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思想付诸实践,继而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

当前入职高校的年轻教师基本都经过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愿望。但不得不说的是,相当一部分年轻教师入职后,都或多或少会面临科研经费不足、实验空间短缺、无法建立科研团队的窘境。针对这些问题,我的建议是:动起来!不要觉得只有万事俱备才能开展科研工作,更不能怨天尤人地等待。积极关注并申报各种基金项目、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并发表、整理本领域相关成果撰写综述论文、参与已有科研团队的工作……只要你动起来,不等待,方法总比困难多!

 

作为高校教师,“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情怀,应该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将学生培养成超越老师的人才,应该是我们的初心和本分。

尽管年轻教师在入职后会面临各种压力、困惑和挑战,但只要努力将教学和科研推上正轨,让自己手中握有合璧的双剑,那么一切就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大家离“优秀大学教师”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近。

 

 

本文在科学网官微推送:https://mp.weixin.qq.com/s/ariwc6KCkB9f9U2RrqG6GQ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29566-1268032.html

上一篇:今天你加班了吗?
下一篇:研究生如何进入“福流(flow)”

36 杜学领 姚伟 马浩 孙颉 刘立 郑永军 王永奉 王鹏 郑强 陈苗根 赵丽鹏 高建国 周阿洋 彭培火 卜令泽 吕振超 胡泽春 郭文炎 赵志永 符冠富 杨辉 彭真明 徐长庆 张照研 杨顺楷 赵新铭 张红光 李永涛 王兴 刘继为 晏成和 郁志勇 孙德伟 徐芳 董盼 NTUZY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