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buc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buct

博文

寄语研究生:3招教你高效利用时间! 精选

已有 16060 次阅读 2021-2-8 21:2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寄语研究生:3招教你高效利用时间!

 

一、高效交叉

 1.png

 有些研究生,尤其是进实验室时间还不长的同学,很容易将查阅文献、制订方案、开展实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及准备投稿文件等环节割裂、平铺。比如,有些同学在做实验期间就只做实验,导致实验数据不能及时分析,影响实验方案调整,最后拿到的很可能是一堆“没用”的实验结果。其他环节割裂造成的影响也和这个类似,总之都会导致战线拉得长,效率低下。而且,这种做法还容易让人产生疲倦感、挫败感继而心生抱怨。因为有研究表明,长时间被单一信息刺激的大脑,会让人们感受到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

 一名训练有素的研究生,尤其是独立开展过几轮完整实验并发表过几篇研究性论文的研究生,他们在利用时间时,会把各环节有机地穿插在一起。比如,拿到阶段性实验数据后,立即查阅文献,进行相应的分析,找出自己与同行之间在研究结果方面存在的异同,并思考异同出现的原因,甚至可以将相应的分析结果形成可发表的文字。再比如,他们会在实验即将结束时就考虑如何将实验结果和分析串联,从而形成一个story,突出这项工作的重点和创新点。又比如,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还会同步制作相应的流程图、机理图甚至是图文摘要。这样的流程不仅保证了工作效率,而且效果极好。

 可以说,做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体力付出的阶段,而制订方案、查阅文献、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及准备投稿文件等环节,脑力付出更多。所以,如果能让这些工作环节交叉进行,就可以实现思维模式的交叉(大脑不同工作区域轮换)、劳逸交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轮换)、学习与应用的交叉(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轮换)以及难易的交叉。这种种有效交叉带来的,往往是较高的工作效率与漂亮的工作成果。

 另外需要提示大家的还有一个交叉,就是实验时间的交叉。有些实验在课题组内可以完成,有些则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无论内还是外,排队可能都是无法避免的问题,那么就需要事先做好筹划,将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协调好,交叉进行,以取得高效率。

 

二、聚沙成塔

2.png

3.png 

 和做实验获得数据比起来,分析数据并将结果撰写成文(不论母语还是外语)显然更具挑战性。解决写论文难这个问题,最有效的一个策略就是“化整为零”,具体做法可以参考我课题组的学生写周记的方式。

 理想的周记应该起到聚沙成塔的作用,做到实验进展、数据、分析、结论环环相扣,最后稍加整理便能成为一篇论文的初稿。单摆浮搁,谁和谁之间都没有联系的周记,对论文写作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因为它们只是一些应付差事的文字。

 同样可以起到聚沙成塔作用,对论文撰写有帮助的还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基金项目申报及结题等材料的撰写,以及听取学术报告后撰写800字左右的学术报告摘要及体会。

 之前没有采用过这些方法的同学,不妨试一试。在高效利用时间方面,它们会让你拥有一种全新的体验。

 

三、巧妙协调

 4.png

 虽说学习与科研是研究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但它们绝不是这一阶段生活的全部。如何将我图中列出的那些“色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道耀眼的光芒,要考验的是研究生协调时间的能力。

 想拥有精彩的生活,就要在时间分配上避免顾此失彼。比如,追求爱好、呵护爱情不能影响学业,完成学业的同时不能忘记运动和休闲娱乐,满足自我需求的前提是兼顾家庭与亲情……

 生活不是线性光谱而是连续光谱,每件事情和每个环节都不能孤立存在。怎样在这一光谱中进行规划和平衡,利用好我们的时间去创造照亮自我的光芒,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这一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调整,从而实现人生这一阶段最为理想的状态。

注:被科学网官微推送。https://mp.weixin.qq.com/s/vgUnME8jQiZXjECkY11xAA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29566-1271325.html

上一篇:研究生如何进入“福流(flow)”
下一篇:实验结果的“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

32 姚伟 刘欣 周向军 郁志勇 梁洪泽 张红光 曹俊兴 黄永义 李东风 唐小卿 朱兵 褚海亮 王安良 周文博 杨勇歌 李双双 谢长花 徐志刚 孙颉 陈新平 郑永军 吴培楠 周阿洋 彭真明 吴斌 柏延文 陈贶新 赵一帆 王庆浩 简美鹏 张鹰 夏向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