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为什么中国作者的摘要和发表的文章常常用私人邮箱做通讯邮箱? 精选

已有 24876 次阅读 2016-9-27 08:41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在国际上常常开会,总要提交学术摘要。做科研,总要发文章,但有一个说怪也怪,说不怪也不怪的现象,就是,很多来自中国的作者的摘要和文章的署名邮箱都是个人邮箱,什么126.com,qq.com,163.com,等等。

说怪,是因为,学术研究的论文都是由大学或研究所的学者做的,发的,应该用公共的学校的邮箱,因为那是代表学者的工作单位。用个人邮箱就觉得怪怪的。这里会给人一种公私不分的感觉。

在国外,至少在美国,公私邮箱是分得比较清的。和公事相关的一般用单位的邮箱,这代表这是公事,不是私事,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工作和在公司工作的人员。虽然在大学用学校的邮箱送私人邮件比较宽松,但大部分人还是很注意的。

说不怪,也不怪。我估计是因为很多单位的邮件系统是不稳定或常常崩溃。这在10年20年前,也还情有可原,但现在如果还是这样的话,就觉得不可思议了。

我自己,作为杂志的主编、副主编,但我看到这些邮箱时,我总是觉得有点不舒服,总觉得有什么鬼。去年被好几家杂志撤稿的一批中国文章,其中一个诡异的做法就是自己推荐自己做审稿人,用的就是这些qq、126、163.com这类的邮箱,一个人可以随便注册,无法判断谁是谁。因为不是单位的,我觉得可信度下降了很多。

联想到一些作者一稿多投,还有提供的审稿人邮箱也是私人的,外加中国人的名字有特别相似,特别是“名”被缩写时,更无法辨别。我建议中国作者每个人应该注册一个ORCID账号。至少要用单位的邮箱账号。这样会更有可信度。当然也会出现不便,如一些学生离开。

程宗明 2016年9月26日星期二 成都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40979-1005297.html

上一篇:文献大数据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如果用影响因子来衡量,什么是“高水平”文章?

33 许培扬 刘立 王振亭 牛登科 喻海良 武夷山 赵凤光 高友鹤 蔡小宁 冯大诚 孙学军 杨正瓴 吕洪波 邵鹏 史晓雷 王天一 强涛 刘全慧 宋春林 黄永义 姚伟 张骥 王亚非 崔宗杰 任胜利 杨洪强 郭国庆 flyfirebird shenlu xlianggg biofans guhanxian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