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也说“为什么中国不能按美国高校那样招人?” 精选

已有 23091 次阅读 2014-4-19 15:38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本来想先写几点给申请美国大学教授位置的人一些建议,看到袁老师的被置顶的博文袁贤讯:为什么中国不能按美国高校那样招人?就想先说几句。

先申明一下,我写这些博文,并不是想来质问国内大学,袁老师问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不能按美国高校那样招人?”。袁老师说得对,国情不同,文化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或者根本行不通。其实一个问号,我就知道袁老师的本意了。再看他的回复:

【二楼】你的问题可以延伸很多,中国为什么不能像美国(或欧美)那样????

博主回复(2014-4-19 11:14):是的。其实解决的思路大家都很清楚,就看有没有人这样做。我知道国内顶尖的几所高校现在也是这样做的。我无非只是正话反说而已。

也就得到证实。

我在南京农业大学兼职,对南农的情况稍稍多一些了解,可以说,还是极其肤浅,好多也是道听途说,因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的宗旨是,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努力,所谓的“在其位,谋其职”。但有时也会在不同场合提些建议,也有不少被采纳,也有一些不被采纳。我也觉得很自然。就当发发牢骚。也算是“在其位,谋其职”,因为我在美国大学工作,对美国大学比较了解,告诉他们我知道的信息和看法,是我应该做的,我“谋其职”了。他们不采用,我想他们有他们的想法,他们比我对学校整体比我更了解。校长副校长,很多处长全世界的著名农业大学都去过。应该比我更有见识。我在这里说的只是美国大学招聘的过程。所以本来没想对国内大学的招聘指手画脚。既然,袁老师抛砖引玉,下面我到也来“斗胆”说说中国在那些方面可以按美国高校那样招人的方法招人。之所以用加引号的“斗胆”,其实我也是该说的就说,直来直去,没坏心,我也觉得不应该怕说出来。南农和我打过交道的领导都知道。而且,南农的领导这点度量还是有的,要不还怎么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啊!这些和南农没有关系,是泛泛而谈。有些也是南农的个例,不针对某个人。也请不要对号入座。

1.招什么样的人?院一级应该有规划,需要经过几轮讨论。特别是要请校外甚至国外的同行专家多咨询。不能井底观天,不知天外有天。有些院系的学科不完整,就一个有名望的人。说不好听,就像一片草原上只有一个树,和草相比,高很多倍,但把这棵树移到其他林子里,和其他的树比,没有什么高低之分。所以我和我们的院领导说,要想办法,建曼哈顿和陆家嘴,一片大楼,各有派头和特色!这就需要不能让团队过于庞大。但依国内的情形,也不可能完全全按美国模式,不建大团队。需要有种环境让更多地人冒出来,成为独立的大厦。好像学校也有规划,怎么定的,我不太了解。

2.建松散的合作大团队,而不是垂直领导的超级团队。只要将你自己放在二、三“老板”的位置,你想你会拼命干嘛?你的最大才能能发挥出来吗?当然,我也不喜欢只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维。大学和企业和研究所不同,大学讲究的是自由发挥。需要大项目时,大家联合,有分工,各司其职,真诚合作。这一点在国内最难!国内有些老师的硕士生题目都保密得像国家机密一样,怕人“偷”了,还怎么合作啊?还怎么大脑风暴啊?

3.禁止,至少不鼓励,留在本院,特别是导师的团队里,除非在国外、校外或其他老师那儿呆过一年以上。现在好多招进来的人都是自己实验室一毕业就留下来的,是听话的,帮原导师干活的。这样的人有多少能超出自己的导师?如果导师还很年轻,你有出头之日吗?有些特别霸道的老师,你能有你的想法吗?为了能找到工作,有很多有潜力的人才,就这样给埋没了,太可惜了!这样的实验室,等大老板退下来后,将来是很难超出的,有些大老板,甚至到70、80还在指挥着呢!这样的实验室、学校,将来是很难有希望超越的。但这一点,需要全国都这样做才行。

4.能不能不只是数文章,不只是数IF点啊?想想:这个文章的idea是谁的啊?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导师指定死你做的,同一篇论文的背后体现的是根本不一样的能力!还有,同样是三篇文章,一是同一类型的,记得前一段时间科学网上争论的铁基超导吗(换一个元素)?一种是依同一个葫芦花出的三个瓢,不同的是写了三个不同的字,另一个是三个不同类型的产品,三个喝水的杯子,一个是玻璃杯,一个是瓷杯,一个是竹桶,需要的知识面是不等的!他们的能力能给同样的分吗?这就是同行评审、做学术报告和与大家见面的原因,可以区分杂草和韭菜。但领导说我要招这个人,你敢说No吗?

5.还有没有其他?博友可以添加。

下面说说我去年我的实验室进的两个人。一个叫仲岩,女的(有很多人建议我,善意地提醒我,别招女的!)我说我在美国大学做了25年的教授,我不能歧视她们,我只认她有没有能力。她从南大田大成老师实验室毕业(我在2012年NSFC二审时和田老师一起散过步--和我的另一个朋友)。仲岩博士的毕业论文是做果蝇的基因组进化和生物信息的。我是从生科院的申请人中挑剩下来的“捡来的”。我请她来面试,让她在实验室做个报告,问她田老师实验室是怎样训练学生的,问为什么你的其他两篇文章都是共同第一,但排第二?当然会问一堆生息的问题(当然不能和薛宇教授的生息比,我们是应用)和其他植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问题,再让我的一些学生和她谈,和她去吃饭,回来再向我汇报。我也请我的同事面试了。大家都认为很好(虽然文章影响因子不是特别高),所以最后我决定要她了,然后再走过场—我也只好听命学校的程序。我还是走了一个变相的美国大学的招聘程序。现在才半年多,她就做了,写了,投了一篇4点多的文章,接受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我和她开玩笑,田老师训练得真好,你看,我们南农也不比南大差啊。上次在国内,田老师正好来南农,我“狠狠”地谢了他一下。我给她的任务是,协助我带学生,你自己建你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她的帮助下,我的其他几个学生的论文也加速了发表的进度。

另一个,叫熊劲松,中山大学的博士(导师是个纯外国人),李家洋院士的博后。是我的一个盆友推荐给我的。但除了一篇5点几的文章(做苜蓿的)外,没有其他文章!问他为什么。在中大,后两年的工作都给了师弟和师妹了,在李老师那儿(做植物的都知道李老师是做水稻的)做的工作会放在一篇大文章里。我同样请他来做报告,和学生谈,问他一堆问题,如何把现在的水稻题目继续做下去,结果怎么用到其他地方,给他一个假设的题目问他怎么做,对园艺植物不懂怎么办?夏天我还去了北京李老师实验室去见他,和他吃饭。觉得他能力不错,一篇文章也不是大问题。最后我决定要他(当然也请其他老师参谋)。走学校的过场时,差一点就没过关,就是因为只有一篇文章,并不看他的实际能力。十分钟的面试,怎么能判断啊,变成了一个形式。他现在做得也挺好,我也是让他建自己的领域,但和仲岩的互补,将来可以形成团队。至今我对他也挺满意,但出文章要慢一些,因为是wet lab的工作,是要靠时间耗出来的!

这两个人的训练和我自己的可以形成一个链,可以互补,可以进行大脑风暴,做交叉学科的研究。我不想他们成为我的打工仔。我也不希望他们以后一个为另一个打工,而是团队,互作的团队,不是上下级的团队。这种美国式的模式能不能在国内成功,我也是在试验,再过五年,至少三年才能看出来。

我把我的实验室的事说出来,是想说,我在国内工作,除了做实际的研究,也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制改革(在我的权限内),包括对研究生的培养,同事的合作,创办的《Horticulture Research》杂志,等等。但不少方面,也是困难重重。但我会坚持。有些事,也没办法,只好低头。

总之,从我做起,从我身边的事做起。100%按美国的来,肯定不行。但在中国能改进的地方,还是要尽量去改进,无论是以主动的方式还是被动方式。不能只是抱怨,而是要付诸行动。也希望大家一起行动,大的改不动,改小的,别人的没办法,自己的总可以吧?共勉!

程宗明,2014年4月19日星期六夜3:20AM。Knoxville,TN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40979-786508.html

上一篇:美国大学教授招聘4:招聘广告是如何“策划”出来的?
下一篇:从一个科学网博客的“娇人业绩”说说写论文发论文

86 郑小康 张能立 罗利 陈楷翰 武夷山 闵应骅 姚小鸥 王善勇 文克玲 李天成 刘淼 张海霞 田云川 喻海良 褚昭明 韦玉程 陈敬朴 温世正 何清 赵星 张文增 王晓明 曹聪 郑新奇 朱嘉宝 蔡小宁 袁贤讯 梅志平 王孝强 靳强 陈冬生 孙启高 邹斌 肖振亚 麻庭光 付福友 韩枫 张敬雨 傅晓明 刘安金 杨顺楷 戴德昌 朱伯靖 惠小强 王伟 唐小卿 边晴云 郭战胜 韩威 杨洪强 朱朝东 李学宽 吕为民 董侠 王蕾 熊李虎 唐凌峰 薛宇 陈孔发 孙瑜隆 贺海龙 李土荣 蒋永华 王永林 强涛 韩世清 何金华 杨连新 金杏妹 陈童节 XY jimiyg neilchau gaoshannankai kexuegzz XuexingLu hughfurydemon cloudyou ljg wou huangshan dhsw biofans lan6603 yunmu zhougua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