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baol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baolian

博文

清东陵一瞥

已有 3474 次阅读 2022-7-18 10:51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清东陵位于燕山山脉的南麓,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离我老家也很近,小时候骑自行车去玩,这次利用周末故地重游。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始建于清顺始十八年(公元1661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陵区依山而建,因地制宜,达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和谐统一。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昌瑞山以北为“后龙”,系来龙之地,它从陵后长城开始,向北经过少祖山雾灵山,蜿蜒起伏,延伸到承德附近,西端与密云县接壤,东面则直达遵化市。整个后龙奇峰秀岭,群山叠翠,气势磅礴,绵延不绝,可谓雄奇灵秀,令人心旷神怡。前圈部分是陵寝所在地,占地48平方公里。南以大红门为起点,东西分别建风水墙,总长达20多公里。风水墙随山而建,东经马兰峪向北,直达马兰关,与长城相接;西跨西大河,穿越高低起伏的丘陵,径抵黄花山南麓,围护陵区的安全。在峰环雾绕之间,白桥碧水,红墙黄瓦与苍松翠柏交映生辉,疑是蓬莱仙境。
    中国帝王陵寝,强调“风水”。中国古代风水术认为 “风水宝地”应是:其北有连绵高山以为屏障,南有远山近丘遥相呼应,东西两侧有低岭环护,内有宽阔平原,并有河流蜿蜒其中,所谓“四神地”。


后面这几张就是裕陵,也就是乾隆的陵寝照片。

ffb9aa4a33e8bdf6e7a19aca9553867.jpg


0a687d40fb0190bdbaa6fb7349f64d5.jpg

9a9c6634da65239d7696793555c387a.jpg

前面看到的就是昌瑞山,乾隆陵寝的背后bb85805fc8c50bb9ed9046df0146198.jpg

63057edca5c3f7edac1300d65e9afc6.jpg

“神道”,是通向陵墓的通道,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区的一条轴线,分主神道及辅神道。主神道如同大树的主干,而去往各陵的辅神道如分支。最先建陵的皇帝修建的主神道通常会直达其陵前,而后的帝王则在主神道的基础上,向其他方向延伸辅神道,通往各自的陵前。这是皇家尊贵与权势的象征。

e381ef80a1cc94d791ac7bd315afbbc.jpg

b0144831e5e8c922aa91512b23bb334.jpg

92f629cc6552ecc2b4e1d8275029278.jpg

ef4ae97b3db6cb21519a973939145d7.jpg

神道两侧时石像生,正对着的远山时影壁山,与神道和裕玲的中轴线重合。据史料记载,以“石像生”为仪仗队的神道,从秦汉时就有了,秦始皇陵是石麒麟,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而且不仅皇帝陵墓里会设,对一些有功的大臣,皇帝也会特许他们建石像生,有趣的是,明代有位李太监的墓里也有石像生出现。

f5c7660b0c1ab7b1df5136ec4306ed8.jpg

0251df80343ec04998dffe70c544ba4.jpg

近看影壁山,是皇陵的屏障。

9546f6dd3dc7875460dd7f8e2ca1257.jpg

在清东陵陵区的周围,一道长达20公里的“风水墙”将大大小小150多人的陵墓紧紧地围了起来,给人一种生死不离的印象。然而,惟独昭西陵却建在风水墙的外面,昭西陵四周地势平坦开阔,没有其他帝后的后帐和山峦环绕,显得有些空旷和孤寂。这昭西陵中安葬的就是著名的孝庄文皇后。

据史书记载,孝庄在其生前曾嘱咐康熙帝道:“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无论不想轻动昭陵,远赴东北劳民伤财,还是心恋儿孙,都合情合理,康熙也向来对祖母非常孝顺,不忍违背祖母,但又不想过分破坏祖制,只是在东陵边修建暂安(下葬前暂时安放某处叫“暂安”)奉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直到雍正朝才决定正式下葬。

孝庄皇后陵寝孤零零屹立在陵区外,守护着她的子孙们。

6677f9f2e32b5ab177c9a3d0d411eda.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52260-1347762.html

上一篇:朋友圈那点事
下一篇:高等数学

14 郑永军 刘钢 王玺智 杨正瓴 王启云 李学宽 许培扬 范振英 孙颉 晏成和 宁利中 郑强 姚小鸥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