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baol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baolian

博文

按标题搜索
超越自我,不断前行————在北部湾大学新生见面会上的发言
热度 2 2017-10-4 01:22
承蒙北部湾大学建工学院闫院长信任,邀我给新入学的大学生做个报告,给我的题目是《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我站在讲台上,与大家讲: “说人生规划,太勉强,因为我自己都没搞明白,经验说不上,但如果介绍我失败的教训倒是可以,社会分工不同,我负责吃一堑,大家负责长一智。”我回顾我本科、硕士、博士学习和每段就 ...
4729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关于混凝土-我的几点感悟(十)
热度 1 2017-9-25 06:23
14 关于规范的理解与应用 写正文之前,我要感谢几位师长和朋友。 首先是廉慧珍老师和闻德荣老师两位前辈,第一节我提到过廉老师鼓励我把一些想法写出来,闻老先生还把系列文稿推荐杂志转发,这也使我有了不断写下去的勇气,首先感谢两位前辈。 我以前在建委下属咨询处的领导颜处对我讲:任何时候不要保守, ...
9494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1
关于混凝土-我的几点感悟(九)
热度 4 2017-9-15 06:57
13 由一起质量分析说起——学科是相通的 我做培训时候,总引用这张图,配上几句话: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都不知怎么死的。质量缺陷就是这样,如果不找到根本原因,寄希望偶然好了,下次还会犯,还是不知怎么犯的。没有无因之果,只是你找准没找准,找到没找到而已。 我前段把我培 ...
6880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4
琐忆,教师节致我的老师们
热度 1 2017-9-10 09:32
琐忆,教师节致我的老师们 今天教师节了,想想应该写点东西,写给我的老师们,虽都天各一方,久未谋面,这里问候下吧! 记忆中最早的老师,是我上育红班的两位女闻老师,本村本家,一个我要叫她大姐,一个要叫我大叔呢,那时的育红班基本啥也不教,纯粹哄一帮孩子瞎玩。记忆比较深刻的是闻老师去县里培训,回 ...
450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关于混凝土-我的几点感悟(八)
热度 4 2017-9-7 00:15
12 由大裤衩想起 央视的大裤衩是一座很有名的建筑,虽然争议很大,但却实实在在的蹲在那。 大裤衩被作为建筑的反面典型被批得几乎一无是处,首先一眼就能看出,这绝对在挑战结构力学,从力学角度是绝对极为不合理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认为该大楼不仅挑战力学原理和消防安全底线,还带来超高的 ...
7210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4
关于混凝土-我的几点感悟(六)
热度 6 2017-8-8 07:13
10 由鸡与蛋说起 有个很古老的话题,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有点无从下口,怎么都无法自圆其说!但如果问先有混凝土还是先有混凝土理论,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先有混凝土是肯定的,然后才有了混凝土相关理论! 混凝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做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就是在不断逼近其内在实质!简单问题复杂 ...
7625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6
关于混凝土-我的几点感悟(五)
热度 6 2017-8-5 08:14
9 关于规范 既然是感悟,信马由缰,不成体系,这留待以后再整理丰富并校正吧!前次文章里,我把配比设计比作炒菜,有些人认为很贴切,有些人认为很不妥,这也很正常,各抒己见,也能互相促进。但这里实际上隐藏着一个问题 :对规范的理解!配比是什么?配比就是N种材料的合理组合,前提是要达到什么效果、满足某种预 ...
8100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6
关于混凝土-我的几点感悟(四)
热度 4 2017-8-2 08:45
8 关于外加剂 从1824年阿思普丁取得水泥专利,至今已经快200年了,但回过头来看,这快200年时间里,水泥无论从配料到生产,并无革命性的提升与变化,但混凝土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外加剂! 外加剂的出现推动了混凝土的发展,是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外加剂来实现相应的性能 ...
7794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4
关于混凝土-我的几点感悟(三)
热度 8 2017-7-31 12:01
6 关于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 高性能混凝土这些年越来越受重视,在 2000年左右,网上查阅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等资料寥寥无几,几年以后,便开始铺天盖地了,也说明大家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热情这重视。 我在 2006年主编了天津桥梁耐久性设计的标准。2008年,开始在河北交通系统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当时推广高性能混凝土 ...
7684 次阅读|17 个评论 热度 8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