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碎玻璃上的月光:写作课琐记(二)

已有 2826 次阅读 2020-3-31 14:20 |个人分类:教学相长|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想起来我为什么动了记录的念头,是受去年姬扬老师的光学教学笔记所驱动的。那时候看他的记录,也想写,但无法启动,某一天我问他,你需要做饭吗?你需要洗碗吗?你需要拖地吗?他的答复都是不需要。因此我释然了。现在的我饭要做,碗要洗,地依然要拖,因此能码字的时间还是很少。为了避免我陷入萨根式悲剧,这个记录基本是在等待学生上课和他们看慕课的间隙完成的,刚花了二十分钟收尾。

上周第一次课的互动效果一般,虽然我很清楚我这个是写作课不是口语课,口头互动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我很在意网络那头的学生是否投入。结束后也调查了一下各类网课软件,很多人用Zoom和腾讯会议,这两个我都用过,Zoom不错的,但我担心这些在线的对学生的流量需求很大。虽然很多人毫不在意流量,随便拿起手机就开始视频的时候,我一直担心有些学生的手机内存不够大,网络速度不够而影响效果,所以在开课之前就调查了一下是否有网络的困难。上次课后有学生反应同学的语音出现他们那边就会卡,所以还是偏向于打字作为反馈。也考虑到我的问题都比较烧脑,我就没有揪着互动不放,继续用腾讯课堂,但在设计内容上我开始注意转向不那么依赖学生的反应而可以继续进行的scaffolding,减少面对面互动类的问题。为了让他们听得更舒服,我买了个很专业的麦克风。

这周的主题是senses and food,还是描述,但描述从相对客观转为相对主观的视角。课堂热身我扯了点时事,这句大家都懂的话,“There were definitely cases there, but that wasn’t the origin of the virus.” 我问学生,你们觉得that wasn’t the origin更确定还是that was definitely not the origin。哪一个更客观?哪一个更主观?什么情况会想起来要加definitely,两者在读者的知识预设上有什么不同等等。我不希望我的学生成为只会读课本而对外面的现实世界毫不关心的人,我也希望他们能稍微通透一点,就是能将课堂的知识点迁移到其他场景。

上周让学生把自己的咖啡树描述跟样文对比的时候,就有学生发现他/她只用了sight,而课文用了其它的senses,这个细节就是这节课的导入。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不用senses来描述吗?既然senses是不可避免,那纯粹的客观性还存在吗?同时,慕课里提到对主观和客观有一个简单区分 :颜色、大小和功能的描述是客观的,对物品的怀念的是主观的,我问学生是否同意这样的看法。其实只要考虑到senses,颜色大小和功能都是主观的。我们往往觉得主观就是不好的,趁机在这里跟学生分享我写作教学的指导思想,契诃夫的那句经典:“Don’t tell me the moon is shining; show me the glint of light on broken glass.”  Anton Chekhov

这句话对中国学生来说作用更大的是心理上松绑,而不是写作技巧上。天上的月亮是个相对客观事实, the moon is shining看不出任何作者的情感和个性内容,并且这个对所有人都是已知事实,却是我们的教育推崇的。但读者好奇的是每一个个体的自我感受,每个人因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就跟站在不同的角度,光折射的都不一样,broken才是现实的世界,才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世界,每个人的看到的世界都是值得尊重的,都是有价值的。将你写出来的东西和别人写出来的东西对比,向外看的同时向内看,慢慢了解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人和事。这句话主要提醒学生不要害怕主观性,很多时候主观的才是写作的精髓。

课程设计思路跟上节课是一样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路子都是: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样文学习-对比加深对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选了两篇,柠檬的描写和pizza,前者学习senses的使用,后者加深senses的应用。柠檬先让学生自己写,然后看慕课,然后对比讨论,所学到的几大senses的使用应用于pizza的描述。pizza的课文慕课没有讲,慕课的选的是烤肉,我没有用,原因有2:个人感觉pizza的文章更有意思,来自美国畅销小说eat pray love的节选片段;烤肉的慕课已经讲解得非常清楚,学生可以自我学习,并且学生对pizza应该比对烤肉熟悉。pizza的学习也是给图片,五分钟描写,然后给看一个视频,让学生注意到在视频中pizza的描述用了什么senses,之后去看课文的描述对比自己的写作。这里内容设计主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sensory input(图片、视频、文字:前两个是有助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的)。对比让学生主要关注两个方面:1)词汇;2)结构,就是先是什么senses然后什么senses。这部分回到前面学生对柠檬和pizza的描写,他们更习惯想到什么写什么,而不是有一个逻辑顺序。信息呈现的结构也是我整个学期写作课堂的重点,你可以有不同的信息排序,但你要清楚为什么,你得有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而不是脑子想到哪就是哪。从学生反馈回来他们注意到的词中也简单讨论了一下creamy, doughy, soupy, crispy等这些形容词的sensory property。学生对词语本身的解剖能力还是有限的,但这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语言知识点之后的深入讨论还是集中在主观性和客观性,让学生去思考既然senses是不可避免,那我们还有可能有客观的描述吗?如果真的要客观性,如何通过写作手段来提高?这些没有时间课堂讨论。

总体感觉时间太匆忙,网络媒体上的时间似乎对我来说比面对面的时间要更紧迫一些,可能是因为我在网络上比较习惯即时,instant messaging的体验特别强,因此我自己已经感受到我给学生的反应时间可能会不够。备课我一直提醒自己要less is more,但还是控制不住想多涉及一点东西,每一个学习点我都想scaffold。这次课后学生就反馈,比如五分钟一个写作练习他们还没想好怎么写,有时候写了,在我要求反馈的时候也来不及打到讨论版上。但如我给十分钟,那么本来一节课可以完成两个内容的就只能一半了?而实际上,在scaffold中让学生激活已有认知是不需要写完一个完整的piece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写完带来的frustration在情绪上对process后面内容的影响有多大?

这也是这两年挣扎最多的困惑,在网课上都得到了放大,就是每节课80分钟怎么用,知识点、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时间分配的竞争被网络媒体放大了,我不得不面对。这个平衡我一直在寻找。

花絮:图图同学今天表现不如上周,我们不到八点吃完早餐他就吩咐妈妈你去工作吧,进入状态太早直接导致他坚持不到下课。中间跑来找我,我不得不跟学生解释清楚。后两节课就基本没有打扰我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9982-1226162.html

上一篇:网课的教学设计:第一次上岗二十八线主播
下一篇:继续着碎玻璃上的月光:写作课记录(三)

4 吴斌 王汉森 罗娜 王春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