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Science:也可能会妨碍中国的科学进步

已有 2891 次阅读 2022-9-14 16: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ence:也可能会妨碍中国的科学进步

冯兆东(2022-09-14)


(1)坦诚地讲,我是被“追求Science(还有Nature)发表”洗礼过的。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时见证到,那里的学者把发表Science(还有Nature)文章作为他们的“攀比”指标。虽然Science(还有Nature)被认为是“Old Boy Club”(已经占领了利益的人的俱乐部),虽然Science(还有Nature)的很多文章也被证明是Nonsense(胡说八道),但它们的学术信誉却是被长期地和广泛地认可的。它们的文章(特别是述评文章)一直起着引领学术方向的作用,它们的审稿和接受标准都比较高。


(2)实际上,美国人并不过分“Science”的(虽然其是他们自己的杂志)。我曾在我任职的德州一所大学地质系做过“Search Committee”的Chair。一个助理教授职位的申请者中的三位有Science发表的经历(其中一人竟然有3篇Science的一作文章),但是他们仍然落选了,因为他们的学术经历和知识结构并不是那个地质系所需要的。这一经历导致了我对“还没有形成气候的Nature或Science文章的作者“的完全不迷信。


(3)还有呀,统计地讲来,在Nature或Science发表了文章,并不意味着“找到真理”。一个扎心的事实是:Science(还有Nature)出Nonsense(胡说八道)的频率与其它杂志一样一样的。还有一个扎心的事实是:被同行认可的和被事实证明的重大科学发现并不总是发表在Science或Nature上的。


(5)为何如此烧心?前几天在一个饭局上,当在座的学者们像”科举学子们“在饭局上疯狂地讨论”科举套路“那样讨论”Science套路“时,有人问我:美国人是不是对Science也如此醉生梦死?我答道:没有,因为他们的学者发与不发Science,对个人的影响不是那么的死去活来。


(6)几个例子。A:记得吧:前几年有一位姓韩的河北学者因发了一篇Science文章而成为了省科协副主席。B:我自己经历:不仅Science和Nature的文章而且它们的子刊的文章,总让各种人才帽子有了归属。


(7)我见到的最稳妥的成功之道:发表于Science且依附于权势。一个很有权势的学者经历了三位发表Science文章的成员或学生。第一位发表Science文章时,不够明智,将权势人物的名字挂在了第七位(权势人物要的是第一或第二兼通讯)。结果呢,权势人物与这位Science作者”互恨到互相吐口水“的地步。第二位Science的作者将他的成果的第一作者让给了权势人物。尽管该作者(第二位)痛苦到”在酒局上哭诉和诅咒“的程度,但权势人物给该作者(第二位)带来了无穷的后来好处(包括人才帽子)。第三位与该权势人物关系密切的Science文章作者可就悲惨了。该作者(第三位)根本没有挂权势人物的名字。于是呢,该作者的成果被权势人物挤兑到”啥也不是“的地步。于是呢,该作者(第三位)失业了。


(8)我(冯兆东)的思考。再次,Science(还有Nature)的学术信誉是被长期地和广泛地认可的。它们的文章(特别是述评文章)一直起着引领学术方向的作用,它们的审稿和接受标准都比较高。但是呢,爱因斯坦做科学不是为了Science吧,牛顿也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诺奖成果也不是发在Science上的。屠呦呦和袁隆平的成果也没有发在Science上。


(9)我(冯兆东)的建议:科学问题需要百家争鸣。最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被认可的重要科学发现都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的,不能因为发表在那个杂志上就一定”牛叉“了。既然需要”时间的考验“,那就不要过分和太世俗地强调Science啦(我说的是:不要过分),让时间去检验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00905-1355313.html

上一篇:旧话重提(十二):在中国“科学成功”的偏方三例
下一篇:蹭诺奖?

11 王涛 赵一帆 黄洪林 曾跃勤 农绍庄 汪强 卜令泽 徐绍辉 李文靖 郑强 彭振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