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ych 亦真亦善的唯美空间

博文

我的清华情缘 精选

已有 9387 次阅读 2021-10-12 15:5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5.jpg


1


       和清华结缘还是在原单位,航天部061基地,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在红旗2号制导雷达车上,加装频率捷变抗干扰系统,清华电子系是牵头单位,负责人叫茅于海。他出生于科学世家,是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的侄子,工程机械学家茅以新的公子。在那个特殊年代,因为有海外关系,而无法参加保密项目,只好自己钻研业务,埋头查阅国内外资料,写作的《频率捷变雷达》专著,随即成为我国无线通信抗干扰方面的经典。而带领团队研制的样机,获得过198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其它老师,彭应宁、山秀明、刘宝琴等,过去也只在教科书里见过,现在竟一个个走了出来,成为项目的合作者。那一年,是1984,清华电子系迁回北京不久,所以从他们的言谈里,就经常能听到绵阳,听到曾经的清华分校。是他们这一代人,用了10多年时间,到龙门山里抬青石,去涪江岸边运河沙,在青义坝上开砖窑。把绵阳北郊,一块1000亩左右的坡地,建成了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有较为完善的教学、科研、实习设施,配套完整的生活、医疗、教育环境的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而我当时,对绵阳并不熟悉,只知道在遥远故乡的省份,有一个管辖19个县市的绵阳地区,聚集了不少三线企业。直到15年后,长虹在国内风生水起,绵阳变得越来越有名气,我才决定去那里工作,经别人介绍,竟然就到了这里。西南工学院,是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迁回北京后,从石棉县大山里迁出的建材学院,和清华留在绵阳的校舍校友合为一体。记得当时,我还打电话去咨询薛保兴老师,他当时是清华产业公司副总裁,管着同方、紫光和清华出版社等著名企业,但一说起绵阳来,依然是滔滔不绝。

       没过多久,西工院要改名西科大,还新增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进的专业教师,我过去做过不少科研项目,却对教学过程完全陌生。学校派我去进修,到清华电子系,大约一年时间,听了近10门课,获得20个学分。作为一所著名的大学,清华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不论是悠久的办学历史,还是在国内高校的重要地位。不论是教学秩序、科研氛围,还是文化活动、校园风景等,时时刻刻都在带给我新奇。而电子系上下仍弥散的分校情节,最是让人感动。

       第一次秋游,是去位于门头沟的阳台山景区,我被安排坐在前排,身边是德高望重的两位先生,吴佑寿和周炳琨。吴院士可以说是中国数字通信的奠基人,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国内只要是学无线电的,就没有不知道他的。周院士是光电子学家,记得我儿子小时候,给他买过一套《和科学家爷爷谈科学》,其中激光分册,就是周炳琨爷爷写的。而这次陪了他们一路,在大觉寺仰望千年银杏,登妙峰山放眼满山红叶,我们一路说的,都是有情有义的绵阳故事。

       霍燕燕老师是绵阳人,她和她丈夫胡思正教授,几乎每周都带水果去宿舍看我,还送给我胡老师家乡的大红袍茶叶,让我在那个北方的漫长冬季,一直感受着南方的山清水秀。而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霍老师骑车摔成骨折。是我和同学们送她去积水潭医院,一直守到深夜做完手术,再送她回位于西南门附近的教工宿舍,一起抬她上楼,这让我们后来很长时间都有联系。而如今,胡老师已经去世多年,霍老师也重病缠身,回想逝去的一段时光,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2


       我在老校区随手拍了一组照片,发到朋友圈居然收到好多回帖。除了早期毕业的我的那些学生,在感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外。就是清华的老先生们,给我发来的一个个询问。“那栋亮着灯光的三层小楼,是分校留下的教师宿舍吧?”。“银杏树下那一条蜿蜒的石阶,是老图书馆上到后山的路吗?”。周祖成教授,更是一口气回了好几百字。把当初怎么送孩子到托儿所?怎么在露天剧场看《红灯记》?李玉和不到1米6,李铁梅到有1米7。讲解地绘声绘色,描述得清清楚楚。

       我选修过周老师的《FPGA与数字电路设计》,每周一次,被安排在周四晚上。150人的教室,每次都能来200多人,把文南楼一个旧经管报告厅,挤的满满当当。FPGA在当年是新技术,周老师在清华首开了讲座,还把课程配套的校内竞赛,推广成为由清华牵头,其他重点高校参加的全国邀请赛,进而升级为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成为教育部学位中心认定的系列创新赛事之一。周老师虽然退休多年,但在每年的全国决赛现场,都要挂他的画像。

       在进修的那一年里,受杨知行老师教诲最多,不仅听完了他讲的《光纤通信》,还因为当初选实验室就是选在他那里。后来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参评院士进入第二轮,是制订国家数字电视标准的负责人。我是后来在长虹公司,在一个项目论证会上再次遇见他的。他当时是行业权威、论证组长,我是临时受邀的专家。评审结束后,我就带他一起回学校,在老校区的梧桐道上畅所欲言。杨老师做事很低调,从不夸夸其谈,只有说起过去了的岁月,他才会滔滔不绝。

       记得有一次,分校时期的锅炉房烟囱拆了,红砖青石就胡乱堆在雨里,让杨老师见了大为不爽。再后来修电梯公寓,拆了分校时期几乎所有的教工宿舍,我也就再没带他回过这里。直到2018年1月,杨老师以70岁高龄,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轰动了当时的清华园,随即再次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却铩羽而归。2019年的10月,分校返京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前夕,我又去了一次清华电子系,这次是在罗姆楼里,发现杨老师已经退休回家。我打电话问他还来不来系里?他告诉我不再来了。让我心里好沮丧,有英雄落幕的感觉。

       清华分校迁回北京时,李征帆老师没有回清华园,而是调到上海交大。我无缘在清华听他的课,却在西科大的后花园,请他吃过一次饭。那一年老人刚办完退休手续,没有惊动任何人,而是坐上当年的火车,独自一个人来绵阳,在分校的老校区走走转转。但是在路上,还是有过去的员工,无意中认出了他,打电话通知我们。我才急急忙忙赶过去,开车带着他从老区到新区,看了不少地方。一路上陪他聊天,还带他到学校的后花园吃午餐,吃完后又泡了绿茶,在开满紫藤的长廊底下,悠闲地晒太阳。

       我可知道李老师的名气,对很多人来说都无法望其项背。这不是政府给他颁过了什么奖?也不是包装成什么院士?而是实实在在的口碑。那是好几年前,研究生们自发组织投票,在网上评选中国最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李老师名列第三。他指导学生3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前100名),6次获得提名(前200名),其中就包括上海交大现任副校长,著名的毛军发院士。还记得那一个周末的午后,我们都喝了点酒,在穿透紫藤花架的斑驳阳光下,呼吸着和煦春风吹来的阵阵花香。李老师给我传授为人之道,为师之道,让人受益匪浅,感激终身。


3


       周淑华老师,我听她讲《程控交换与综合信息网》,案例里经常会提到绵阳,提到跃进路上的407厂。是她们在一起开发数字载波,才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程控交换。而我当初选她的课,却是喜欢西阶教室。紧挨着清华大礼堂,离朱自清的荷塘不远,窗外就是著名的闻一多雕塑。而那一年,是1999,澳门临近回归,所以不时有人,来给闻一多先生献花。在那一个个有课的清晨,每一次上课时的回头一瞥,你总会见到一只或一束,白色菊或黄色菊,鲜活地在黑色基座上摇曳。你就会情不自禁,唱起他那首《七子之歌》。

       还有四教,梅顺良老师和王京老师在这里讲《移动通信》,让我见到最初的移动通信终端是背在挎包里。曹志刚老师和刘序明老师在这里讲《通信原理》,我至今还保留着他们手抄给我的习题答案和思考题。而每次课前课后或课间,我最喜欢的是在走廊散步,可以一个班级一个班级,欣赏学生自办的墙报,几乎每周都会更新。墙报的制作不算精美,但创作却是用了心的。以小说散文为主,偶有诗歌和歌谱,配以优质的插画。让我似乎看见了高晓松,看见了李健,在这属于电子系学生的走廊里,更新他们的作品。

       下课的时候就去东大操场,清华北大和牛津剑桥的田径对抗赛,也就是1999年,在这里举办了第一届。那几天的校园里,突然多出的不仅是运动员,还有北京其他高校的学生,他们骑着自动车,一路摁着铃声,把东大操场附近,挤得水泄不通。我也是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去看,在马约翰的雕像前,知道了清华人“要为祖国健康工五十年”,还知道了由马约翰先生倡导的,清华大学曾经有过的校规,就是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强制关闭所有的宿舍、教室和实验室,只开放体育场馆。

       我的实验室位于东楼四层,正好看见主楼广场上飘扬的旗子。其中最醒目的一面是“厚德载物”的紫色旗,印有“清华大学”四个大字。而右侧有面红色的旗帜也很醒目,那就是高高飘扬的“电子工程系”。当时的系主任是冯正和,我常去冯老师的实验室看测试天线。林孝康老师是副主任,是他安排了我当年的进修。陈旭老师是分团委书记,她现在已经是清华大学的党委书记。还有教学秘书罗淑云,她给我选课安排老师登录成绩。科研秘书曾兰,她给我安排实验室还做过安全保密教育。

       那一年是1999,潘长勇老师博士毕业刚留校,我赶上听他的第一堂课。每次上课都会来不少督导,上课时给学生发调查表,下课时和青年教师反馈交流。潘长勇为此还在课下吐槽,但也就在前几年,他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希勤老师也留在了导师彭应宁的团队,10年前作为电子系主任时,还和校党委史宗恺书记一起,来绵阳参加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活动,他现在已经是清华大学的常务副校长。金德鹏老师,当时博士应该还没毕业,后来作为电子系的书记,在我们承办研电赛西南赛区比赛时,来现场支持过我们。

       1999年举办过分校返京20周年纪念活动,我还记得60多位老教师回到绵阳时的喜极而泣。2019年又举行了40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我们迎来了黄翊东主任等清华电子系新一届领导班子。1999年,还是个跨世纪的年份,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骑车去天安门广场看游行,跟着喜气洋洋的人潮往前移,我就觉得下一个世纪,一定会特别地美好。也许正是有了这些期许,才会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有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努力,一代代坚持,一代代成就。才有了他们的集体,才有了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誓不负我们的祖先。


2021年10月12日


14.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27666-1307688.html

上一篇:北方有个鄂尔多斯
下一篇:8车间

28 刁承泰 白龙亮 张士宏 孙颉 康建 王安良 朱鸿源 宁利中 黄永义 周忠浩 王磊 侯德鑫 文克玲 张晓良 冯圣中 刘立 蔡博 赵凤光 冯大诚 张利华 姚小鸥 夏炎 刘秀梅 谢钢 罗春元 谌群芳 许培扬 籍利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