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LetPub论文编辑的企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tPubSCI

博文

新冠疫情下,居家办公小贴士

已有 2433 次阅读 2022-4-20 16:13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随着新一轮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的蔓延,许多人离开了办公室,开始在家办公。如果是第一次进行远程工作或在家工作,可能会对这种工作方式感到陌生,适应起来不那么容易。

为了帮助您成功完成这一过渡,我们向您提供一些经常在家工作的专业人士的建议,以确保您能保持高效工作。那么一起来了解下在有孩子、家人或宠物陪伴的家里,或者有幸拥有自己的私人办公室的情况下,如何完成工作任务?

首先最关键的是划定界限。建立一个特定的、设备齐全的办公区域。具体可参考如下3点建议:

  • 1、建立一个固定的办公区。

无论是一间实实在在的书房,还是卧室的一个角落、厨房的一块台面,甚至是家里的餐桌。在工作时间内,当您待在这里时,这个地方只用于工作;而您也必须严肃对待这件事情。这并不是说您不能在沙发或走廊的椅子上工作,而是说,偶尔需要换换气氛时可以,但原则上不要在这些地方办公。

  • 2、找一个尽可能不受干扰的地方。 

理想情况下,该区域将用于您进行日常工作以及必要时的电话会议,所以应该留意一下身后的背景是什么样的。普通的一面墙,或者是墙上挂着让人赏心悦目的一张画或简单的装饰都很好。自然光对眼睛最好,因此尽可能将办公区安置在窗户旁边。

  • 3、确保您有必要的设备。

因为您将需要在这里工作一整天,所以要确保您有一张高度合适的桌子,一张带靠背的结实的椅子,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任何电子设备。

其次是建立一个规律性的日程安排。

  • 建议您保持正常的工作时间。在家工作的一个优点是灵活性,即不必在某个时间赶火车或地铁,也不必安排通勤出行以避开高峰时间。但是,这种自由也可能有缺点。例如,由于您不必在某个时间离开办公室,而一旦工作开始逐渐占用私人时间,就变得不健康了。

  • 尽量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表。包括每天开始工作的时间,休息或午餐的时间,以及结束工作的时间。工作时很容易忘记时间,但也有必要偶尔离开下办公区,即使只是花几分钟时间晒下太阳,或者吃午餐。定时关闭电脑也很重要,这样您就能保持一个可控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最后如果在家工作时身边有孩子,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 首先您有必要向您的孩子们解释 。尽管您同他们都在家待着,但您仍然需要办公,会需要他们尽可能地保持安静。

  • 其次建议您和上司谈一谈。确保他们了解您在当前情况下的需求,并告知其他同事和客户您更改后的日程安排。可以通过自动回复电子邮件签名来传达信息,告知其他人在一天中您可能延迟回复的时间段,以此来设置界限。这也将有助于减轻您的压力,并允许您在必要时去关注您的孩子。

  • 在这段时间里,为孩子们准备一些手头活动。手工艺是一种能吸引住孩子并能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好方法。需要确保手工艺活动适合孩子的年龄,这样他们就可以尽情创造自己的杰作,而不需要经常来寻求帮助,从而可以减少一天中打扰您的次数。

    绘制水彩画制作贴纸画都是很有趣的活动,大多数家长手头也都有所需的基本物品(只需要一张白纸、一本贴纸和一些蜡笔)。拼图、练习册涂色本也是孩子们在您工作时可以参与的有趣(而且安静)的活动。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把珠子串在线上做成首饰市场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工艺包,您可以买下来先存着,在现在这样的日子里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综上,花点时间建立家里的办公区,设定界限,和您的家人交谈,都可以缓解因新的日程安排所导致的压力。此外,我们建议与您的上司和/或同事开诚布公,以确保工作效率和平稳过渡。

由于疫情将继续改变全球的工作环境,我们建议您利用这一独特的机会来发现新的工作方式。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现阶段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相互联系和相互照顾。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LetPub编辑服务

QQ图片20190611152856.png

SCI论文润色、SCI论文修改、SCI论文专业翻译服务、英文论文修改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32242-1334839.html

上一篇:不靠运气靠实力,我的第一篇高分(IF=11.55)文章发表经历分享
下一篇:一文带您全面了解什么是开放获取(OA)以及如何降低OA发表费用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