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LetPub论文编辑的企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tPubSCI

博文

写过的文字还能重复使用吗?文字回收需要知道的知识

已有 1398 次阅读 2023-6-6 10: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什么是文字回收?

文字回收(text recycling),是指作者在一篇文章中重复使用另一篇自己过去所写文章中的文字的做法。相比于人文社科,在STEM学科中,不少研究都是基于相同的概念和方法论进行的,并且相互关联、联系紧密。因此,在STEM学科论文的方法部分,文字回收现象更加普遍。

文字回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情况是,作者从学术海报、会议报告、基金申请等尚未发表的工作中重复使用文字,这种情况称为开发回收developmental recycling)。只要这些材料没有经过发表,也没有大范围地传播,一般会允许开回收的做法。

另一种情况是,作者从已经发表的过往文章中重复使用某一部分,用来解释一项新研究的方法或研究背景,这种情况则称为再生回收generative recycling)。目前学界对于是否支持这种回收方法莫衷一是,争议的焦点在于重复使用文本时是否做过公开说明,以及重复使用原始内容的数量。

文字回收竟是一件严肃的事?

文字回收有时也和“自我抄袭”(self-plagiarism)一词等同起来。部分学者认为,重复使用一段已经不是全新原创的文字,却把这段文字视为原创,这种情形事关学术道德问题。

不少期刊使用iThenticate等抄袭检测平台进行查重,标记出文章中包含与已发表文字相似或重合的内容,没有通过重复率检测的文章,即使查找来源仍是论文共同作者的往期发表成果,期刊也不会发表。

出于这些原因,写作时应尽量减少文字回收的情形。

但是,常见的研究方法呈现以往研究成果的写法,翻来覆去只有那么几种表述方式,这时候重复使用相同的文字不仅能有效利用时间,而且能保证所写的观点表述统一、清晰。因此回收文本有时是有意义的,但回收文本的做法应适可而止。

什么时候可以回收文字?怎样做才能合理回收?

无需多说,作者能够重复使用的文字,范围只限于作者自己发表的作品;一旦使用的内容来源不是自己的作品,那就不是回收,而定性为抄袭了。

如果作者需要回收自己曾经写过的文字,最好首先使用开发回收的方式,也就是首先从自己未发表的、也没有广泛传播的作品中回收

如果希望重复使用的文字,正是同一课题组的其他研究成员曾经写过的,那么使用这段文字之前应当首先获得他们的许可,一般会把他们列为论文的共同作者。

文字回收的范围,最好只限于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材料和方法等三部分内容以上各部分提出的内容,一般不会具有或视为具有原创性,所以回收这些内容的文字是比较容易获得接受的。

数据必须储存在可靠的数据库中,保留在可靠的数据平台上,保证收集到的数据可以长期访问。

另外,某段文字只有确实能以最清晰、最简明的方式呈现信息时,才考虑把这段文字使用到论文中。即便如此,还是需要对文字做些修改,确保回收的文字能与论文的其他部分衔接起来,而且这段文字不遗漏重要的细节,也不增加多余的信息。

如果回收的文字被期刊标记为抄袭,又如果希望尽量降低文字的实际重复率,务必延伸阅读LetPub的这篇关于如何降低文本重复率的文章。

作者不妨考虑在论文投稿信中向期刊编辑告知,论文中存在一部分回收文本的情形回收的文字也可以用脚注的形式,使读者知晓;这种做法通常多见与人文社科领域,将若干篇论文汇编成书籍专著时常用。

什么情况下文字不能被回收?

如果回收的文字内容已经在期刊上发表,那么作者可能已经不再拥有这段文字的版权,版权已归期刊所有。

如果希望能重复使用这类性质的文字,务必查阅期刊的版权声明,以及签署过的作品转载权限相关协议。如果期刊已经拥有这段文字的版权,那么作者可能无法重复使用这段文字,必须重新写过

要避免把回收的文字作为原创内容,不应该把回收文字视为论文的全新贡献。也就是说,回收文本不应出现在论文的引言、结果、讨论、结论等关键部分。

适当合理地重复使用文字,可以让论文更具可读性,也减少了写作时间。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文字回收的道德规范、知晓更多与文字回收相关的实践策略,访问这个由国外学者所开展的文本复用项目Text Recycling Research Project; TRRP)主页,或许能帮助到各位作者。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LetPub编辑服务

QQ图片20190611152856.png

SCI论文润色、SCI论文修改、SCI论文专业翻译服务、英文论文修改

SCI论文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32242-1390728.html

上一篇:从读博到硕导,回顾我的五年9篇SCI论文发表经历
下一篇:解密“学术妲己”:背后的署名魔法与隐秘游戏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