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xup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xupeng

博文

冰为什么那么滑? 精选

已有 7736 次阅读 2022-2-15 09:3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冰为什么那么滑?

 

冬奥会正在激烈进行,人们观看各种精彩的滑冰滑雪比赛的时候,会不会想为什么冰面那么滑?

 

冰是固体的一种, 然而其他固体并没有展现出冰这样的特性。比如你拿一个铝块和一个铁块,相互摩擦,它们的摩擦系数要比金属在冰面上的摩擦系数大很多。如果你穿着冰刀在一个铺满铝板的表面上,你不可能像滑冰一样流畅自如。

 

长久以来课本里解释冰滑的现象,都说因为冰受压的情况下或者冰表面因为摩擦生热融化,所以在冰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非常薄的水膜。这个水膜会导致冰表面非常的滑。比如我们观察冰壶比赛的时候,经常会好奇,为什么运动员用刷子刷冰面来改变冰壶的运动轨迹。如果你百度一下,大部分都是和教科书上相同的说法,即运动员用刷子快速刷冰面,因摩擦生热使得冰表面一层融化为水膜,降低冰壶的摩擦力,可以让冰壶走得更远一点。

 

对于滑冰也有类似的解释。那就是运动员之所以在冰面上可以自由滑行,是因为冰刀在冰面滑过产生的压力,导致被压的冰面熔点降低,从而融化了一部分冰,让冰面上形成非常薄的一层水膜。然而这个理论无法解释很多现象。例如,为什么在零下20度甚至30度的时候,人们依旧可以滑冰? 按照这个理论,在零下20度的条件下滑冰,冰刀上站的人要比大象还要重很多。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学者Mischa and Daniel Bonn 2020年仔细研究了这个问题,得出来的结论是并不存在所谓的液体水膜,哪怕是几十个纳米的液体水膜也是不存在的。

 

冰是一个非常规整的结构,每一个冰里面的水分子和另外4个水分子相连,但是冰表面一层每个水分子只能和两个其他的水分子相连,这导致了冰表面的水分子非常容易晃动。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冰的表面像是撒满了黄豆的地面,黄豆是固体,但是因为黄豆可以随时转动,所以踩到黄豆的人依旧会打滑摔倒。

 

ice.png


  冰的分子结构


你可能会问,其他金属是不是也可能有这样的特性呢?为什么偏偏是冰?

 

这是因为冰的冰点非常接近我们地球上生存环境,而其他固体的熔点时常高达上千度,距离我们生活的环境温度相差非常大。事实上当气温降到零下50度以下,冰就会变得像沙子一样不再光滑。据说有过在阿拉斯加和南极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当温度特别低的时候,雪橇的阻力会一下子变大。铝的熔点是660摄氏度,如果我们生活在650度左右的高温环境里,那么你穿着钢刀的冰鞋一样可以在铝板上自由的滑行。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冰壶运动员刷冰之后,为什么冰壶的轨迹会被改变?冰壶赛道上的冰是一层圆形小冰珠。并不是因为刷冰之后,冰珠的表面形成一种水膜,而是通过摩擦让冰的表面温度提高,但依旧低于熔点,只是由于冰的表面温度提高了,分子不再被像以前一样牢牢地绑定在网格框架中,摩擦力发生变化。2010年加拿大西渥太华华学者通过非常仔细的观察,标准冰壶比赛冰的表面是零下5摄氏度,刷冰之后,冰面温度仍然远低于熔点。从而提出了新的理论,改进了冰刷的结构,帮助加拿大队获得了好成绩。


此外观看比赛的时候,你会发现,当冰壶最终出手的时候,运动员必须给冰壶稍稍加一些转动。转动会导致冰壶的两侧相对于冰面有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相对速度下,冰和冰壶的摩擦系数也会变得不一样。而扫冰会加剧摩擦系数的不同,从而改变冰壶轨迹。 这些都是传统水膜理论无法解释的。

 

人们从事冰雪运动有上千年的历史。150年前,人们意识到压力下冰的熔点会改变,100年前在这个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水膜理论。推翻水膜理论仅仅是最近10年的事情。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那些看似已经变得经典的理论,不见得就是那么天经地义的正确。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它一次又一次不断颠覆我们以为天经地义的认知

 

 

参考文献:

Rinse W. Liefferink , et al.  Friction on Ice: How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Speed Control the Slipperiness of Ice. PHYSICAL REVIEW X 11, 011025 (2021).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46847-1325304.html

上一篇:元宇宙中的能量问题
下一篇:封闭隔离期间能开排气扇么?

21 檀成龙 郭战胜 刘全慧 杜占池 刁承泰 黄永义 张俊鹏 张晓良 曾杰 周忠浩 钟定胜 刘建兴 鲍海飞 汪运山 宁利中 张学文 李坤 王庆勇 吕建华 程少堂 李学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