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678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6789

博文

课堂笔记和青春表情 精选

已有 7249 次阅读 2014-6-23 08:06 |个人分类:回首觅踪|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笔记

课堂笔记和青春表情

周 健

对于今日的教授们来说,上课的工具已经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iPad之类了,很快虚拟显示技术、可穿戴无线传输技术等就会用到课堂教学上来。毫无疑问,PPT那种图文并茂、方便灵活的展示,视频声频的流畅播放,Internet资源的快速搜索和显示,这不仅给教授们上课带来了方便,也给学生们的听课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体验。

回顾三十年前自己读书时的情形,那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1978年,那时教育资源的稀缺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上的一个中等医学专业学校是一所新建不久的学校,教师一部分来自另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一部分来自学校所属地区的“名医”、还有一部分是前几年高等医学院校和中专医学学校的毕业学生。而我们这批学生,既有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像我自己)进来的,也有中学毕业直接报考中专进来的。年龄普遍偏大,有超过30岁的学生,像当年17岁的我自己就是哪一届学生(近100人)中最小的学生之一了。另外一个现象是这个年级学生中女生很少,总数不足10人(其中还有3名委培生)。尽管如此,那时的学校生活却有几个显著的特色:一是教师拼命想教好学生;二是学生(绝大多数)也想学有所成;三是学生读书和生活几乎不用自己花钱;四是学生毕业就有工作。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开始了学习生活。

在我们二班的教室里,我被安排在第三排就坐,我的前桌是班上4位女生之一:她端庄秀丽、聪明智慧,学习很好,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我的另一位姓缪的男同学(死党之一)被安排在倒数第二排。那时的我们,在这种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大众情绪感染下,还是满怀期待的进入了学习流程。

为我们上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老师是一位年轻教师,他饱含教学激情,用十分负责的态度从事教学,这从他厚厚的教案可见一斑。当时,我们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只有薄薄的几十页,而老师的教案的页数可能是教材的数倍之多。那时候,老师教学就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不过,我们这位老师尽管年轻,但是写得一手好板书,字体苍劲有力、轮廓分明,书写快速流畅,排版规则有序,深受我们的喜欢;老师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背对同学们写板书的时候,会将板书内容同步口述出来。而且,他为我们讲授的许多内容是教材上没有的。也正因如此,迫使我们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随着专业基础理论课进程过半,我们的课堂笔记速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原来是看板书记笔记,后来是听老师口述记笔记,不用看板书,几乎是和老师口述同步完成笔记。一段时间以来,在我们的专业基础理论课课堂上,除外老师的口述声音和使用粉笔的书写声之外,几乎别无任何杂音,整个课堂是十分安静的;后来我发现,多了一种零星的声音:那就是钢笔放在课桌上的滴答声,这个声音往往是出现在老师的板书完成之时;后来,还出现在老师口述完成、板书完成,并且老师尚未从面对的黑板转过身来之时。这时,我们的课堂笔记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听写,或者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速记。制造这个声音的人中有我一个,还有别的两位同学,其中一位就是我的死党、也是室友的缪同学。接下来,我慢慢体会到每到此时,我们三位便开始了无声的竞争,看谁最先制造出放下钢笔到课桌上的声音来。课后,我问缪同学:“是否是在和我比赛?”,他笑笑回答:“是的”。这样,在后半段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我们就真的较上劲了,你来我往,滴滴哒哒,有时他先,有时我先。在这愉快的滴哒声的伴随下,我们顺利完成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结果写完了三本课堂笔记,比我们当时的教材内容多多了。经过这一个学期的磨练,我们的听写能力确实大有长进。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听写基本上达到了90%左右的正确记录水平,这不仅锻炼了听写能力,也提高了大脑的综合反应能力以及中文的书写速度。这种锻炼对自己后来的工作和学习,都起到了帮助作用。

现在,我得说说前桌的“她”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因为我和她住在同一个县城,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由于班主任老师是我们共同的朋友,恰好我们先后去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班主任介绍我和学习委员的相互认识,还简单介绍双方的基本情况,以便我们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班主任在学习委员离开后,还补充介绍了学习委员的情形。说她人非常聪明,学习方法好,成绩优秀。同时,还说到她的男朋友是高我们一届的校友,已经在医院工作了。从这以后,学习委员和我确实慢慢成为了好朋友,她像一个大姐样的关心我,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帮助甚大。尤其是在晚自习的时候,学习委员常常回过身来指导我的学习,或者交谈别的什么问题。我们的同学、朋友情谊一直在持续。

再回过头来接着说我们课堂笔记的事情。我那位死党缪同学,就像我们的那位年轻教师一样,原本就写得一手好字,经过我们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笔记的长时间比拼,其书写速度也不在我之下,他还有个写日记的习惯(这事我后来才知道)。时光飞逝,转眼我们的学习生活就结束了。在学校等待毕业分配的期间,一个傍晚缪同学在只有我们两人在宿舍的时候,对我说:“你想看看我的日记吗?”我带着惊奇的口吻说:“你还有写日记?”他说:“是的。”我忙说:“那好啊,看看。”于是他拿出了几本日记中的一本,翻开到其中的一篇给我看,大概意思就是讨厌我,原因是坐在我前桌的学习委员时常在晚自习的时候回过头来与我说话交谈。待我看过这篇日记之后,缪同学问我:“你还记得上专业基础课程的时候我们比谁的笔记记得快吗?”我点点头说:“记得啊。”他继续说:“我那个时候就是想要打败你,借以表达我对你的不满,或者也可以说是愤怒。”我回过神来,用手指着他,笑着对他说:“喔,喔,喔!原来你暗恋我们的学习委员啊!”缪同学面带笑容、一脸羞涩。(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回忆起当时他那副真诚、深情、青涩的面容。)我也十分钦佩缪同学,在学习期间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表露;我也不知道他在写日记,更不知道他暗恋学习委员。我忙说:“你干嘛不早和我讲这事?”他说:“早讲,有什么意义吗?”我说:“我可以早点让你死了这条心啊。”他急着问:“为什么?”我将刚入学时,我和学习委员先后到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的情形大致说了一遍。他轻声说道:“喔,原来是这样啊!”我的这位缪同学带着他那真诚的青春情怀,回到了家乡的县城工作,现在已经是当地县人民政府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主任。

后来,我在毕业20年同学聚会的时候,才将我的缪同学单相思的故事告诉了我们那位女同学:学习委员。她也一脸的惊讶表情。我忙说:“这可不是我编造的故事啊,而是一个绝对真实的、青春萌动的故事。”她的脸上也泛起了笑容。

每个人都可能会不时地去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去查看在自己身后的人生大道上留下的一个又一个脚印;同时,还可能会去咀嚼在自己的心里铭刻的一段又一段美好的人生记忆。那些美好的人生记忆,又会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向着未来不断前行。

0一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作者联络:Email:zhou6789@21cn.com

PS: 此文已在《中国科学报》2014年10月24日刊出。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48178-805733.html

上一篇:“扫地僧”李小文院士精彩继续
下一篇:小文气韵:读15年前的一册《读者文摘》

25 武夷山 刘丽华 林耕 李归华 李宇斌 强涛 李健 黄永义 肖振亚 陆雅莉 姬扬 廖晓琳 张文增 李本先 文克玲 杨光星 姚小鸥 曾新林 庄世宇 余皓 biofans shenlu eastHL2014 dreamworld xiangyu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