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678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6789

博文

静观“饶”“公”

已有 4896 次阅读 2015-9-21 12:03 |个人分类:浮想管窥|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静观“饶”“公”

周 健

近日,因为饶毅教授他们发布微信新平台《知识分子》,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著名“海归”的科学研究贡献、人生道路选择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在这些分析与评价中,甚至出现了饶教授在“降价”的论断。很显然,这样的评价难免贸然之嫌。笔者以为,对于学者的科学研究贡献评价、人生道路选择的价值判断,需要遵循实事求是、冷静客观的原则来进行。笔者也无力对这个评价项目进行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研究,仅讨论其中的两个问题,供有兴趣者参阅。

(一)

对于饶教授和施教授已经完成的科学研究贡献的评价,应该是没有多大争议的。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如果他们二人,或者是其中某一人将来荣获诺贝尔奖,那也是国人翘首以盼的。再说两位教授未来的研究贡献问题,有评论者依据饶教授没有晋身院士、没有当官,就断然确定饶教授与施教授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首先,这个评价的标的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现在的任何评价都只是一种推测,描述的也仅仅是一种可能性。其次,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中,晋身院士、为官一方可能带来资源占有、机会优先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保证施教授未来的科学研究贡献就一定大于饶教授。

(二)

饶教授和施教授的人生道路选择问题:是否竞选院士、是否寻找机会或者顺应机会去当官?无论是“是”还是“否”,对于他们二人而言,都一定是运用他们那科学家的头脑、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抉择。无论他们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何种足迹,他们的选择都是值得我们理解和尊重的。相对而言,因为在我们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代代传存的“官本位”思想,施教授那种顺应国情、把握机会加冠进爵的抉择,可能符合绝大多数国人的心理诉求和行为习惯。其中的一些人(尤其是那些目前尚未实现加冠进爵的“土鳖”“海归”们)也许会在自言自语中、或者是朋友交流中,会充满自豪地说:你看,我支持(或者佩服、崇拜)的施教授是多么了不起!其实,这些人(或多或少)的内心是在用施教授的成功来医治自己不得志的心灵创伤。笔者毫无贬低施教授人生抉择的之意,反而有限支持学者做官是笔者的一贯主张。至于饶教授,那种有些疯狂的“士者”风范、那种大家气魄、那种让大多数国人不解的人生抉择,确实是独树一帜、勇立潮头!第一,我们不能用饶教授放弃竞选院士和可能的加官进爵机会而否定他已做出的科学研究贡献。第二,我们也不能用饶教授放弃竞选院士和可能的加官进爵机会来断定他今后对中国社会和人类的贡献就一定会比施教授少。第三,仅从目前某人是一位官员,或者是一位科普工作者的身份(这里指的是某种职业身份)是无法科学地推断出他们未来对中国社会和人类的贡献大小的;因为今天的官员可能是明日的贪腐分子,当下的科普工作者的劳动可能点燃某位中国未来诺贝尔获奖者的智慧之星。

(三)

饶教授和施教授的人生选择,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这就是“当官”还是“为士”。当下的中国,笔者以为既缺官也不缺官。从一般情况来看中国目前不是“缺官”,而是“官满为患”。君不见无数机构有N个副职,无数人不惜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为了做官。中国也还有卖官的官和买官的人。然而,在中国的官场,真正有系统理论知识、技能,又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立志报国、实干兴邦的官员(尤其是主政官员)又太少。希望施教授能够成为后一类官员中的楷模。与此同时,目前的中国,还特别期待高层次的官员(当然是指的后一类官员)能够在全域、或部分地域、或行业领域的管理机制和治理程序的变革与创新方面(例如减少或杜绝机构人治的机制)做出贡献。说到“为士”,在中国眼下的社会环境里可能需要个人更大的勇气和不惧个人得失的气魄。中国的“士”都是在“官员”的领导之下工作的,普通的“士”在依靠自身的努力,合理合法去地争取资源,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采取自己认可的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等方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地限制。最终,可能影响到人生目标的实现。因此,投身“为士”不仅要有克服困难与障碍的决心和意志,还要有“科学报国”“实业报国”的人生追求,并不断践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的青睐。我们也同样期待饶教授成为中国当代“士”者的榜样!

      二0一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作者联络:Email:zhou6789@21cn.com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48178-922341.html

上一篇:中学的记忆 -献给我的中学老师们
下一篇:话说中国自然科学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5 陈南晖 宁磊 牛丕业 刘钢 ttee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