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什么叫“奴性”和“奴才”? 精选

已有 10480 次阅读 2007-12-18 22:02 |个人分类:人文之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热”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兴起和扩展,人们在反思、研究传统文化以及探究所谓“国民性”的时候,不时会提到“奴性”这个词。新近“儒学热”飚升之际,“反儒”者有时也用“奴才”一词来攻击“复儒”的提倡者抑或“反儒”的反对者(本博主既是“复儒”亦是“反儒”的反对者)。这使我不由得反思起“奴才”和“奴性”这两个词的本真含义。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分析哲学一派非常强调“语意分析”,我这里就来对“奴才”和“奴性”做一番“语意分析”,以尽吾作为哲学工作者的一份绵薄之力。  

 

“奴”是指奴隶。奴隶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奴隶制时代。一般认为,中国的奴隶制时代是夏、商、西周三代时期,也有人认为西周已非奴隶制时代,而是封建制时代了。但即使是到了封建制时代,也仍有奴隶制的残余,春秋战国时期不用说,就是到了汉、唐乃至于明、清,也仍有做奴隶的人。在奴隶制时代,就像奴隶主身份是世袭的一样,奴隶身份也是世袭的,某人一朝为奴,其子子孙孙世代都为奴,正所谓“永世不得翻身”。这种奴隶是最典型的奴隶。这样的奴隶是为奴隶主所占有和任意利用的其手中“会说话的工具”,与农具或家畜并无本质差异,不过是一种“会说人话”的特殊农具或特殊家畜罢了。

 

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即使为奴隶主到田间劳动,也是被奴隶主像驱使家畜一样来对待,并在奴隶主严格控制和监管之下,进行被迫劳动的。奴隶因为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当然谈不上还有其他什么自由或权利,所以,到了有学校教育的时候,奴隶也完全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奴隶的基本特点就是:经济上是无产业者,政治上是无权利者,文化上是无教养者,伦理上是无人格者。奴隶的这些特点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而是由残酷的奴隶制所决定的。几千年的奴隶制,世世代代的奴隶生活,造就了奴隶特有的品性,即所谓“奴性”——无产业者之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工作被动性,无权利者之政治地位所决定的政治盲从性,无教养者之文化地位所决定的文化无养性,无人格者之伦理地位所决定的伦理无忌性。

 

要言之,工作的被动性、政治的盲从性、文化的无养性、伦理的无忌性,便是“奴性”一词的本义所在。

 

“奴才”与“奴性”有内在的联系,从逻辑上讲,“奴才”是由“奴性”派生出来的,本意当为“具有奴性的人才”,是指某人之才具有奴性特点。考虑到“才”与“德”相对,而“德”又属于伦理范畴,故这里的“奴性”应是指除伦理的无忌性以外的其它一切奴性。这就是说,所谓“奴才”,是指那些虽有工作才能却缺乏工作主动性,虽有政治才能却缺乏政治独立性,虽有文化才能却缺乏文化涵养的人。这意味着,“奴才”之“才”,乃是缺乏“人性”的“才”,是仅仅表现在做事上有可以为别人所用的技术才能,而在做人上却缺乏人所应有的独立自主性和自觉能动性。简言之,“奴才”就是依附性的技术之才。

 

凡“奴才”之人,皆无独立创业而成就大功之能。“奴才”的才能和才干,生来就是而且仅仅是为别人所用的。夫“奴才”者,其遇“明主”,或可尽其才,而成为主人的智囊之类;若遇“昏君”,则或无以尽其才,而终遭埋没,或能尽其才,却成为主人的鹰犬之类。

 

据上分析,可以认为,在中、西文化关系上,凡盲从“国学”或“儒学”者以及盲从“西学”者,如其有才,亦无非“奴才”之属耳,何足道哉!唯其不独有才且力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者,方不虚“人才”之称也。

 

 

还值得一提的是,伦理之无忌亦是“奴性”之一大特点。当今之世,那些无法无天者之无耻之行、不廉之为,皆其伦理无忌之“奴性”的真实写照也。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6-12881.html

上一篇:珍爱生命,讷言敏行——重新解读孔子“君子三畏”之论
下一篇:博客精英——为科学网拟出博文之书而作

0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