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隋唐佛教哲学述要(唯识宗与华严宗)

已有 5321 次阅读 2008-4-8 20:26 |个人分类:中国哲学讲座|关键词:学者

 

唯识宗的佛学理论——玄奘的“八识”说

 

玄奘把宇宙万物归纳为“我”和“法”两大类。“我”,即作为主体的人;“法”,即作为客体的外物。他认为,“我”和“法”都是不真实的,都是由“识”变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唯有“识”是真实的,其他一切东西都是虚幻的。这便是所谓“唯识无境”。

 

他把“识”分为三类八种,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前五识相当于感觉,第六识相当于知觉和思维。第七、第八识纯属虚构。这八识都能变现出“见分”和“相分”。“见分”,即认识能力;“相分”,即认识对象。“见分”将“相分”分别成好像外境的假我、假法形象。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境”)不过不是“识”所变现的“相分”而已。八识中,阿赖耶识是其他七识的根源和基础,它藏有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种子。

 

我们知识,意识本来是人的五官和人脑由于受到外界事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类的认识能力依赖于人的生理器官,认识对象是客观事物。人的生理器官和其他客观事物相互作用,是意识发生的原因。可是,玄奘却把意识作用是不依赖旦客观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而客观事物,包括作为认识能力赖以存在的基础的人的生理器官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外界事物,倒是意识活动的产物。这就是认为物质是由精神产生的,这是地道的唯心主义观点。

 

华严宗的佛学理论----“四法界”说

 

宗密《法界观门》注云:“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赅)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

 

1)“心融万有”(即“总该万有,即是一心”)

法藏《华严义海百门》:“尘相虚无,从心所生。”“离心之外,更无一法,从见内外,但是一心所现,无别内外。”《华严经指归》:“明一切法皆唯心现,无别自体。”

 

2)“事”与“理”

①“事”即尘相,“理”即尘性。《华严义海百门》:“尘相圆小是事,尘性空无是理。”

事显而理隐:《华严义海百门》:“由见相(即事)时不即于理(即性),是故事显而理隐。”

事有分别而理无差异:《华严义海百门》:“观尘无体,一切皆空,唯理所现,无复异体,是无差别。又此理性随缘成一切法,非无分齐,是即差别。”

事用而理体:《华严义海百门》:“事虽宛然(逼真),恒无所有,是故用即体也,如会百川以归于海。理虽一味(单一),恒自随缘,是故体即用,如举大海以明百川。”

事动而理静:《华严义海百门》:“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即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若曦光之流采,无心而朗十方;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象。”

⑥“一一事中,理皆全遍”:澄观《华严发菩提心章》:“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

 

3)“一”与“多”(“一切”、“十”)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一即多,多即一。”“一即十。何以故?若无一即无十故。”“十即一。何以故?若无十即无一故。”“若不别者,总义不成。由无别时,即无总成。此义云何?本以别成总;由无别故,总不成也。是故别者,即以总成别也。”更以椽(别、部分)舍(总、全体)为例来说明之:

“何者是总相?答:舍是。此但椽等诸缘。何者是舍耶?椽即是舍。何以故?为椽全自独能作舍故。若离于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时,即得舍矣。”

 

(中国哲学讲座三十七)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6-20961.html

上一篇:隋唐佛教哲学述要(天台宗)
下一篇:隋唐佛教哲学述要(禅宗)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