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中)

已有 5552 次阅读 2009-3-30 19:49 |个人分类:西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罗蒂, 后哲学文化观

四、小写哲学观

    在后哲学文化中,大写的哲学死了,但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部门本身没有消失。正如在一个后神学文化中,神学也仍有其生存的权利和地盘。所不同的是,神学在一个后神学的文化中,哲学在一个后哲学的文化中,不再具有文化之王的地位。为与哲学文化中的哲学和哲学家相区别,罗蒂称他们为小写的哲学和哲学家。对这样的哲学家,罗蒂作了如下描述:

    这些人没有任何特别的‘问题’需要解决,没有任何特别的‘方法’可以运用,也没有任何集体的自我形象可以作为‘专业’。他们可能像现在的哲学教授那样,对道德责任而不是诗体学感兴趣,或者对表达句子而不是表达人体感兴趣。但他们也可能不是这样。他们是兴趣广泛的知识分子,乐于对任何一个事物提供一个观点,希望这个事物能与所有其他事物关联。”(P.15)

    罗蒂之提倡小写的哲学,是要超越以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为中心的传统哲学。他指出:“我们这些想把客观性归结为亲和性的实用主义者,既不需要一种形而上学也不需要一种认识论。我们既不需要对信念与对象之间的被称为‘符合’的关系的说明,也不需要对保证我们这个派别能够进入关系的人类认知能力的说明。”(P.82--83)“作为亲和性的倡导者,我们对人类合作研究的价值的说明只有一个伦理的基础,而没有任何认识论的或形而上学的基础。”(P.81)

    在罗蒂看来,形而上学或认识论的根本特征,是对现象与实在作出区分的本质主义。他指出,这种本质主义的实质是在于“试图从现象深入到实在,试图发现力量的终极杠杆得到揭示的领域,发现最终将把所有东西放在恰当的视角中的词汇。”(P.158)这也就是假定“有朝一日,我们将深入到一切可能的语言和知识之真实、自然和非历史的母体。”(P.46)然而,“我认为,我们不能想象,有朝一日,人类可以安顿下来说:‘好,既然我们已最后达到了真理,我们可以休息了。’...人类活动的目的不是休息,而是更丰富、更好的人类活动。我们应该认为,所谓人类的进步,就是使人类有可能做更多有趣的事情,变成更加有趣的人,而不是走向一个仿佛事先已为我们准备好的地方。”(P.84--85)

    罗蒂之所以信奉实用主义,其缘由之一,也正在于在他看来,实用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反本质主义。但是,他又指出,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都存在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就本质主义而言,“柏拉图是一个本质主义者、非实用主义和反平等主义者。基督教是本质主义者、非实用主义者和平等主义者”;而就反本质主义者来说,“尼采是反本质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和反平等主义。海德格尔是反本质主义者、反实用主义者和反平等主义者。杜威是反本质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和平等主义者。”(P.146)罗蒂说,“像我这样的杜威主义者”所做的一切,就是“恢复和更新杜威的反本质主义”。(P.147)

    那么,罗蒂所提倡的反本质主义究竟是怎样的呢?概言之,这种反本质主义是旨在消弭本质与现象的区别。这具体地反映在他对待真理和意义问题的态度上。

    罗蒂把十七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七、十八世纪的近代哲学--这个阶段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观念”与“事实”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阶段是十九世纪以来的现代哲学--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则是“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关系问题。

    近代哲学对于观念与事实的关系之探讨,是旨在求得观念之“真”,即观念与实在的符合。针对这种真理观,罗蒂指出:“实用主义者...完全放弃了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观,并指出,现代科学不是因为其与实在相符合而使我们能够应付世界,它只是使我们能够应付世界而已。它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几百年的努力都没有能对(或者是思想与事物或者是词与事物的)相符合的观念作出有意义的说明。”(P.6)

    在罗蒂看来,近代哲学之追求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是因其相信所谓“世界本身的存在方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而产生了“认为某些真理是‘客观的’而其他真理则是完全‘主观的’或‘相对的’看法,即想把真实的句子划分成‘真实的知识’和‘纯粹的意见’,或划分成‘事实的’和‘判断的’的企图”。并进而把理论、科学看做是“发现事物的实际存在方式的途径”。

    罗蒂承认,他和海德格尔一样,非但“不相信‘上帝的观念’”,而且也“不相信‘世界本身的存在方式’的观念”。(P.144)他说:“根据实用主义的观点,‘观念的联系’与‘实际的事实’之间的区别乃是17世纪在‘此处’与‘在彼岸’之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我们的信念与这些信念(道德的、科学的、神学的等等)想弄清楚的东西之间的不恰当的区别中的一个特例。为避免后面这些区别,实用主义者强调把我们的信念与人们提出的别的信念进行对照。他们建议,我们应当关心的只是在两个假设之间的选择,而不是是否有什么东西可以使其中之一为真。”(P.87--88)所谓“在两个假设之间的选择”,也就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只承认相对真理。罗蒂指出:“从一个实用主主义者的观点来看,说我们现在可以理性地相信的东西可能不真的意思只是指,别人可能有一个更好的想法。”(P.83)----这便是他所谓的“选择”之意义所在。

    对罗蒂来说,否定客观真理,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他这样说道:“如果真理不是一个与非人类的实在相符合的问题,那么关于一个不管我们是否认识都会约束我们的规律的观念,同关于一个自然科学家作为其责任要精确表象的物理实在的内在本性的观念一样,对于我们这些反本质主义者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P.151)

    由此可见,他之否定客观真理,实是在于否定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进而否定自然科学之认识世界的功能。在他看来,理论、科学只不过是“从事更好的实践的手段”(P.141),而非“发现事物的实际存在方式的途径”,(P.144)科学家只不过是“在为我们提供又一种对于某个特定目的而言是有用的描述世界的方法”,而不是“在发现某种早就存在于世界上并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东西。”(P.131)

    由于罗蒂把理论看作仅仅是实践的工具,这样他就消除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区别和对立。正如他自己所说:“实用主义者想放弃在认识事物与使用事物之间的区别。以培根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主张为出发点,我们进一步主张,力量就是知识所具有的一切”(P.141)

    罗蒂指出:“观念的联系与实际的事实之间的区别...在现代哲学中作为在‘语言问题’与‘事实问题’之间的差别继续存在。”(P.87--88)罗蒂这里所讲的“现代哲学”,实指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因其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故亦可谓“语言哲学”;而分析哲学所“分析”的乃是语言的意义,因而又可称之为“意义理论”。

    按照罗蒂的看法,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于逻辑中心主义。对于逻辑中心主义的基本内涵,他作了这样的描述:“逻辑中心主义者相信,有时语言恰当地表象了某种非语言的东西。他们认为,有时符号与意义确实可以重合,就是说,符号恰当地表象了某种别的东西,即它的意义。这种意义是在某个人心中的思想,它本身转而可以恰当地表现某种非心灵的东西。对于逻辑中心主义者来说,语言最好的时候,就是在其对实在完全透明的时候,就是如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所说的‘与其对象同一的时候’。”(P.149)

    可见,在罗蒂看来,作为一种意义理论,逻辑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乃是把语言的意义理解和归结为语言与其对象(实在、事实)同一。他指出,这种意义理论的“一个前提是,可以以某种方式把语言独立起来,以便把它与别的东西比较。但是,除了使用我们的语言外,我们既没有办法思考世界,也没有办法思考我们的目的。”因而“我们必须小心,不要以为...我们可以把工具,即语言,与它的使用者分离开来,并去研究其与实现我们的目的是否适当的问题。”(P.9)

    由于罗蒂“想把语言看作只是一个工具、只是实现人类特定目的的手段”(P.142),因而他反对把语言同外在于人的、非人类的东西进行比较,从而也反对把语言的意义归结为“与其对象同一”。他说:“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真的句子为真不是由于与实在相符合,因此我们就无须费心去问,一个给定的句子是与哪一部分实在符合(如果是与实在相符合的话),我们就无须费心去问,是什么把它‘造成’为真的(正如一旦一个人决定应做什么,他就无须费心去问,在实在中是否有什么东西使这个行为成为可以履行的正确的行为)。”(P.5)----这里所谓“真的句子”,即是指有意义的句子。

    既然语言的意义并不是在于它“与实在相符合”,那末,语言的意义究竟何在呢?罗蒂说:“语言并不是表象的一个中介。相反,它是为了获得特定的目标而实行的符号和声音的交换。”(P.141)因此,在实用主义者看来,“符号之有意义,是因为其与其他符号的关系,即类似的关系和不同的关系,而不是由于其与某种心理之物重合。他们进一步相信,所有思想都在语言中,思想之有意义也只能是由于其与其他思想的关系。”(P.149)

罗蒂把思想归结为语言(因“所有思想都在语言中”),进而把语言归结为人们之间的“符号和声音的交换”----“对话”,由此他认为,不仅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必须加以抛弃的,而且作为与这种传统哲学相连接的语言哲学也必须实行根本性的折转,即应从原来对语言与实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转入到对人们之间的“符号和声音的交换”----“对话”关系的研究。罗蒂指出:“一个后哲学文化中哲学所能做的一切”,就是“为我们的后代提供一种描述我们遇到的各种描述方法的方法,即一种对人类迄今为止已有的各种描述的描述”;“因此它是对我们人类迄今发明的各种谈话方式的利弊的比较研究。简言之,它很象有时被称为‘文化批评’的东西。”(P.17)从事这种研究的人,“是一个放弃了对(大写的)哲学的要求的哲学家”,“他的专业是理解宏伟图景之间、以及想弄清事物如何关联的各种努力之间的相似和差别。他是一个告诉你事物相互关联的各种方式本身如何关联的人。但是由于他不能告诉你事物关联的所有可能的方式本身如何关联,由于他没有那种超历史的阿基米德点,他是注定要变得过时的”(P.18)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6-223437.html

上一篇:法理:博客言论也得小心用词(转)
下一篇:自然界通过庄子哲学告白于人类的是什么?

1 迟菲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