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佛教中国化进程述略——兼论中国本土文化之基本精神

已有 8275 次阅读 2010-8-26 22:27 |个人分类:传统文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佛教中国化, 中国本土文化

 
 
佛教自东汉传进中国以后,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中国佛教化,另一方面是佛教中国化。
 
所谓中国佛教化,是指中国文化在佛教的影响下,逐渐打上佛教的烙印。中国佛教化的过程,也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文化逐渐渗入中国文化的内核,并使中国原有的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所谓佛教中国化,则是指佛教进入中国后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同化而成为中国佛教。典型的中国佛教是世俗化了的净禅合一的佛教,即净土宗和禅宗的混合物。
 
佛教中国化是与中国佛教化同时进行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翻译梵经阶段;二是开宗判宗阶段;三是各宗归禅和净禅合一的阶段。
 
第一阶段:翻译梵经。
 
中国佛教是属于北传佛教,其经典原是梵文,后被译成汉文和藏文。把梵经翻译成中文,是佛教的一种中国化,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中国化。这是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积淀着一定的思想文化,都是一定思想文化的表现。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系统转换成为另一种语言系统,这种转换对于前一种语言系统所表现的思想文化内容来说,是意味着这种思想文化内容固有的形式被抛弃而获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在其获得新形式的同时,它本身也就得到了改造;对于后一种语言系统来说,则是意味着这种语言系统又接纳了新的思想文化内容,而当其容纳新的思想内容时,这种语言系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内容的要求。因此翻译佛经,必然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印度佛教思想内容的变化,这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方面;一是中国语言文字形式的变化,这是中国佛教化的一个方面。
 
第一阶段:开宗判宗。
 
译经事业不过是向中国人介绍印度佛教思想,这里虽包含佛教中国化的内容,但这种中国化毕竟主要是语言形式上的中国化,由此引起的佛教思想方面的变化是有限的,不深刻的。然而,到了开宗判教的阶段,佛教的中国化就具有实质性了。
 
所谓开宗判教,就是对佛教教义进行思考、分析,弄清楚其中哪些是中国需要的,哪些是能适应中国环境的,在此基础上再把各种中意和当选的教义发扬光大之,从而形成宗派。
 
开宗判教实质上是从印度佛教中精选一部分教义,将它们嫁接到中国思想文化之树上来。在开宗判教的过程中,在中国先后成立了共十三个佛教宗派,包括成实宗、湼槃宗、地论宗、摄论宗、俱舍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这十三宗各自依据不同的佛教经典,弘扬不同的佛教教义,被它们所宣扬的佛教教义犹如十三根枝条,同被嫁接到中国思想文化之树上,但最后真正嫁接成功的只有其中极少数枝条。
 
第三阶段:各宗归禅和净禅合一。
 
开宗判教时建立的十三宗中,成实宗、湼槃宗、地论宗、摄论宗、俱舍宗五宗因无明确的传法世系,故不成其为真正的宗派,仅具有学派的性质。为了有其他各宗相区别,学者们一般称之为成实师、湼槃师、地论师、摄论师、俱舍师,有时干脆称之为“XX学派”。这五个学派至隋唐之际即均已衰落,其中有的学派归并于其他宗派,有的则被淘汰消亡。在唐朝盛行的只有后八个宗派,它们都是属于大乘佛教。
 
当初翻译梵经时,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虽然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但也有小乘佛教,后来成立的诸宗当中也有小乘学派——成实师、俱舍师即是;但到了唐朝,却只有大乘佛教系统的各宗了。这种现象说明,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相对而言,只有大乘佛教才能适应这种环境。换言之,比起小乘来,大乘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精神有更多的一致性。
 
后来,上述八个大乘宗派中又有一些宗派被淘汰,包括三论宗、唯识宗、密宗和律宗。余下的四宗,包括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后来又进一步归禅,与此同时,禅与净则达到了一致,从而最终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
 
所谓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佛教在中国的衰落;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则是佛教的某些教义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内心,化为血肉,真正成为中国自己的宗教。这种中国式的佛教,基本上不讲什么佛教理论,只是表现为佛教的宗教实践活动,这种宗教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净禅合一的特点,即既带有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风格,又显有净土宗口称“阿弥陀佛”的表征。
 
结语:对佛教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1、印度佛教在中国初传时,不仅大小乘的佛经一起翻译,开宗判教时也是大乘派与小乘派并立的,但很快小乘派有衰落消亡了。由此可以领悟到,只顾自己修行以成罗汉果位的小乘教义不合中国本土文化的精神,提倡“普度众生”之“菩萨行”的大乘教义才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精神相合。
 
2、大乘三论宗、唯识宗、密宗和律宗在中国虽然先后创宗立教,但传世几代便归于衰亡。何以故也?依笔者之见,密宗主张秘密传教,由一人直接传授给另一人,私密性强,加之搞巫术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三论宗和唯识宗均有较强理论性,且说理颇为玄奥;律宗则特重佛教清规戒律的研究与持守。此四宗之所以兴而不盛,未久即衰,可能是由于它们的这些特点致使其缺乏对中国大众的吸引力。若是,则可以认为中国大众至少有这样几个文化心理特点:远神秘,恶玄虚,厌繁琐,烦律令。
 
3、典型的中国佛教以净禅合一为特点,具此特点的宗教言简而行便,其在中国能生根立足,传之既广且久,这说明中国大众最喜言简行便的宗教,这种宗教文化心理与《周易》的“简易”精神极其吻合。
 
4、综而论之,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表明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精神有两个基本特点:价值上关爱大众,知识上贪图简易。这两个方面的精神与孔子所倡之“仁”完全一致:“仁者爱人”;“力行近乎仁”;“巧言令色,鲜仁矣”。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6-356622.html

上一篇:“诈胜诚汰”——大忽悠时代的竞争法则
下一篇:建议科学网设四大板块

4 武夷山 刘晓东 刘晓瑭 刘庆丰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