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类科”议题——心目何在?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2〕
都世民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一备受争议的问题应该从哪里切入?是讨论名词概念,还是讨论科学议题?本文为何从”心目何在”作为切入点?
关键词:心,目,古代,現代,科学。
争议切入点在哪里?
前面已经阐述了争论的背景以及争论的一些论点。笔者思考到底从哪里开始讨论?也就是切入点在什么地方?不少参与者首先讨论的是名词"科学"。讨论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找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个词?二是讨论科学这个词的定义。三是从时间顺序上来划分科学的现代。这就避免了讨论其他国家古代有没有科学.集中在现代科学方面。
本文标题上有"类科"一词,是指类似科学的议题。由于时空不同、文字表述不同、
思维模式不同,但是讨论的内容相互关联,探索的问题是相同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个词?
清华大学吴国盛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的主要观点:
(1)最早科学一词从哪里找到?是怎么找到的?
(2)什么是科学内涵和模式?“科学”及其内涵的定义是什么?
(3)中文“科学”一词源于日本学者西周时懋1874年用来翻译法文“science”时,
(4)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如何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5)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泊来品,要理解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根本不是偶然的错失,而是存在的命运。
(6)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数理科学是希腊人的独特创造,
(7)中国古代缺少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自然志。
(8)中国文化中既缺乏科学的基因,也缺乏科学发展壮大的土壤。
(9)重写中国古代科技史,
吴国盛为了证明中国古代无科学,刹费心机到美国图书馆去找一个词的来历,声称找到了这个英语单词“Science”。这种研究中国历史方式实为罕见。现在讨论的是中文科学这个词。中国5000年文化。同样一个意思的词,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变。
例如。现在的"火箭"这个词出现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地藏菩萨本愿经》问世时根本没有现在的火箭。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3b66e4b18052ed713
灵魂这个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神识、魂神、魂灵、灵魂多种说法。不仅在佛教经典中。因此,这种讨论的方法不可取。饶毅教授对吴国盛做法很赞赏。笔者持否定态度。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91%E5%AD%A6/16771287?fr=aladdin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三要素?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双南认为:科学是什么?回顾现代科学产生的历史,可以发现,科学的本质就是刨根问底,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为什么”。科学有三个要素:科学目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科学要素内容:
〔1〕.科学的目的发现各种规律;
〔2〕.科学的精神质疑、独立、唯一;
〔3〕.科学的方法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
最早提出科学三要素理论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这位经济学家是社会科学领域。
张双南是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这两个领域是有区别的。
科学三要素是涉及科学的定义。这个问题在全球根本没有统一的说法。也就是说这样讨论下去没有结论,见仁见智。这是在科技领域经常出现的现象,对名词的争论,炒作名词概念。谁先提出这个名词?谁就是这个学科始祖。
另外。讨论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用现代人的名词概念,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古代不分学科,如今学科分类繁杂。学科壁垒限制技术交流。
由于上述原因,讨论名词不能是争议的切入点。还有没有其他的切入点?
争论的切入点选择在哪里?
〔1〕笔者思考古代的发明是科学吗?这能不能作为争论的切入点?
G·伽莫夫的科普著作“从一到无穷大”, 以科普的方式,做了一个示范。全书分4部分,数字、时空和爱因斯坦、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书的题目,是数字从一到无穷大。那么这4个部分是不是都与数字有关?是不是都在一到无穷大之间呢?为什么不是从零到无穷大?而这些数字与科学是什么关联?通过数字怎样体现现代科学?到底数字是谁先发明?伽莫夫是以大数开篇。如果笔者讨论也从这里开篇,与现在的全球科技热点关系不大。
〔2〕能否从人类关心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作为切入点?
〔3〕能否从科学研究难题出发,作为切入点?
·近视眼为什么治不好?
·大小宇宙有无起源?
·光到底是什么?
·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4〕能否从现在科学研究的热点切入?(脑科学。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量子网络。人工智能)。也许有人感到奇怪。中国古代哪有这些现代科技?笔者想从这里开始,做一次尝试。
具体素材是什么?
具体的素材是佛文化。佛教经典中的一些讨论的问题与现代科技的热点结合起来,进行对比讨论。如果他们之间有关联,读者还会提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吗?!如果他们之间没有联系,那只能认为中国古代佛文化没有科学。佛教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无可非议的。佛教界人士讨论佛经与其他人说法不同。确切的说有没有宗教色彩?因为是讨论科学,不是讨论宗教。
笔者想从佛教经典《楞严经》第一卷所讨论的心目何在切入?逐步深入讨论。
·为什么争议的切入点选择心目?
·为什么《楞严经》开篇讲"心目何在?"
·讨论"心目何在"有无现实意义?
·讨论的是非怎么判定?谁来判定?
人们的争议通常受的什么限制?
·名人名家的话语权能否提出疑问?例如,诺贝尔奖、知名科学家、知名专家。
·实践检验、试验验证无法进行怎么办?
·不确定性与概率论无法确切判定怎么办?
·虚实时空无法分辨怎么办?例如,真真假假,以假乱真。
·超距离、超光的速度怎么证明?
·由于飞行器的限制,人类能够离开地球到最远的地方在哪里?天外天有多大?
·地狱之门怎么打开?在大山里、大海底能去吗?不去又怎么证明其存在呢?
·心灵深处到底在哪里?身心问题能不能分开?
·争议的真正限制在于心目!神奇双缝实验、不理解、不确定的量子纠缠、光到底是什么?等问题,还是离不开心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1 1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