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xuere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ren07

博文

全球抗疫,四海同心——第二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分享全球疫情应对策略,献计未来

已有 4711 次阅读 2020-3-31 01:3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 全球抗疫, 群体免疫力, 病毒倒灌, 企业复工

随着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各国相继加大防控举措。329日,由医道、华山感染、医界、腾讯医典联合举办的“全球抗疫,四海同心”第二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在线举办,汇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翁心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卢山、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教授、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陆蒙吉教授等业内顶尖专家交流、探讨当前局势下的全球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应对,分享中国经验,献计未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担任论坛主持。

“转机在于病例数和医疗体系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

卢山教授认为,中国有两条非常重要的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封城和建方舱医院。美国的当务之急有两点:一是各个州之间必须加强联合,如果所有的州能同步封锁严控14天,按照中国的抗疫经验,80%的疫情可被控制住,但如果各个州之间不同步,公众之间仍有来往,战线恐怕就要拖长;二是创造医疗条件救治大部分被感染的轻症病人。卢山强调,新冠病毒肺炎重症病人的病毒载量是人们的免疫系统无法承受的,所以总感染人数虽然很重要,但重症病人的人数更重要。关键是不能让一个地区的重症病人积累,使医疗系统被压垮后发生更大范围的疾病传播。目前看来,该疾病80%的病人是自限性的轻症病人,将这些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或集中收治非常重要。轻症病人感染他人的速度比较慢,抗体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武汉后来的很多病人相对就比较容易治疗,死亡的主要是年老有并发症的。

“病毒造成了世界的慌乱,聪明的人不一定马上拿出方案,而是随着病毒的发展变化见招拆招,顺势而为。社会最终的转机在于病例数和医疗体系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卢山表示,这个过程中,最难做决定的不是科学家、医学家,而是政治家,他们在科学和医学之外,还要考虑到疫情对经济、民生的影响,德国的一些抗疫决策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的。医疗资源充足和高检测率使德国的病死率远低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其他欧洲国家。

“武汉是中国现在群体免疫力最好的地区”

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陆蒙吉教授也认为,德国如今采取的抗疫策略是既要控制病毒的传播,又要尽可能保证社会和经济的正常运作,找到平衡点非常重要。据陆蒙吉介绍,德国在十几年前就制定了“全球流行疫情防控计划”的预案,从322日开始,德国封锁了边境,叫停了所有非生产性的娱乐活动,但是民众继续上班,遵从“企业不停工、社会不停摆”的防疫原则。

对于德国民众尚未大规模戴口罩的现状,陆蒙吉表示,由于德国的公共空间比较大,人们之间很容易做到保持1.5米到2米的安全距离,这种情况下,戴口罩的作用没有在中国大,如果人人都戴反而会造成医用口罩的不足。德国政府控制了大部分口罩的供应,不让私人囤积,这是国家管控公共卫生的一个手段。对此,张文宏教授表示,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这才是生活的真谛。据悉,目前德国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虽已超过5万,但总体病死率不到1%

陆蒙吉特别指出,中国现在群体免疫力最好的地区是武汉。所以大家不应该歧视武汉人。如果有武汉年轻力壮已经产生了新冠病毒抗体的人帮助照顾老人,应该可以很放心,他们是中国接下来抗病毒很好的防火墙。

“要警惕病毒从病例不多的地区倒灌”

关于新冠病毒的特性,金冬雁教授表示,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是有一定的季节性的,但是新冠病毒是否具有季节性,目前尚不明朗。现在疫情大爆发的国家大多寒冷且干燥,像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温度高且潮湿的地区暂时还未出现社区性的大爆发,这其中是否有规律,也还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研究。

金冬雁还指出,病毒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历史上的冠状病毒还没有出现过一直不停地延续下去的情况,而且相比HIVSARS病毒,新冠病毒的变异率非常低,这对疫苗的研制是有利的。他本人因此乐观地估计疫情可能在一年内被控制住。令他比较担忧的是,新冠病毒可能会传到全世界,在很多医疗资源有限的地方,虽然当地病例很少,但别国的旅游团一去,大量的游客中招,病毒因此会倒灌到全球其他地方。这是未来需要警惕的情况。此外,他也提醒,曾在香港淘大花园出现过的、能将病毒传到下水道的“超级传播者”那样的渗透性病人,虽属偶然,也不应忽视。

“疫情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

在卢山看来,疫情结束的时间不是任何人能够决定的,要由病毒来决定。疫苗能不能做出来、什么时候做出来,由4个因素决定:科学(方向)、技术(与工业基础相关)、监管机构的松严程度、社会。即使疫情减轻或消失后,对病毒疫苗的研制也应该坚持做到底,这是为了将来做准备。“即使病毒像艾滋病毒那样发生了变异,我们科学家也有办法应对。”卢山说,中国这次在疫苗方面的布局非常大,有充分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疫苗研制成功的机会很大。

葛均波院士原来打算五月底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张文宏教授建议他重新慎重考虑这个问题,“https://wx.qq.com/zh_CN/htmledition/v2/images/spacer.gif现在看来,最美丽的季节是金秋十月https://wx.qq.com/zh_CN/htmledition/v2/images/spacer.gif。”张文宏教授半开玩笑地说。在他看来,“疫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

  据悉,第一届新冠肺炎多学科在线论坛就创造了全网 247万大众观看、 10 专业医务人员同时参会的记录,第二届在线论坛受众更是突破了 1000 。大众为便捷的参与、生动的现场感而欢呼,参会的医生则突然意识到视频交流的效率可以这么高,互动可以同样激烈。如此工作和科学传播模式的转变,某种意义上,也是疫情带来的另一种“不确定性”。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41506-1226063.html

上一篇:新药开发为何费时、费力、费钱?
下一篇:梵高:四季的艺术家

1 王汉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