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年前,100个IC、IT产业链上下游的专业人士,每人拿出2万元,众筹在张江高科地铁站附近的传奇广场三楼开办了一家创业咖啡屋——IC(integrated circuit——英语“集成电路”的缩写)咖啡屋。一年多后,7家创业公司陆续从那里走出。如今,除了上海,IC咖啡屋已在北京、深圳、硅谷以及新加坡等地有了分站点,在武汉也有实践。在日前由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和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创中心建设”论坛上,针对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提出的“上海要从“四个中心”的高端服务功能向高端创新功能转型,建设科创中心,主要要加强协同创造、协同创新和协同创业服务”,中科院上海计算所所长、IC咖啡创始人之一孔华威通过远程视频连线,从他正在考察的芬兰向现场嘉宾和听众作了主题为“如何构建上海特色的创客空间”的演讲。
创客空间不局限于物理空间
正如这个远程视频演讲行为本身所包含的,孔华威强调,创客不只是硬件创客,创客空间也不要局限于硬件、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全球化、不封闭的人际网络连接。现实中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设计能够对应起来非常重要。比如国外有许多公共空间椅子非常少,这样人们一进入就会主动沟通、交流。芬兰的创客空间墙上有很多屏幕与国际上各个城市的创客空间实时现场对接,使人们在其中可以随时感知全球创新生态;一个早餐厅里往往有瑞典、丹麦、芬兰、俄罗斯等各国人,他自己有一次看到一个韩国人手里戴着一个手表,就询问是不是Apple Watch,那人说不是,是三星的,于是,两人很自然地就聊起了可穿戴设备。当年一起众筹IC咖啡屋的伙伴——上海有些IC公司的老总,孔华威是在深圳认识的——因为大家在深圳的同一个空间里做两种不同的芯片。
据孔华威介绍,IC咖啡屋的初创合作者都是集成电路领域的,当时大家并没有太成熟的想法,只是觉得交流不够,沟通需要场所。现在的加盟者中,上海共有114人,北京有112人,深圳有50人,硅谷有5人,新加坡有9人,其中有66%是做集成电路的,做硬件的占19%,做互联网的占11%,其他领域的占4%。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人员中技术领域的人员占32%左右,企业管理占15%,搞创意的占12%,做投资的占10%,还有做营销的、产业分析的……整个团队的资源涉及到整个IC产业链。
“无聊大咖”能量的释放也很重要
对于现在很多创客热衷的“硬件+”创新,孔华威表示,在国外考察的时候,他和朋友们发现,创客不一定要集中在硬件设备领域,为用户创造价值比较重要,这听起来似乎比较虚,但实际上它可能反而更实。除了硬件创客,国际上还有生物创客、基因创客、食品创客、做垃圾二次回收处理的创客等。对于创客空间而言,做创客之间牵线搭桥工作的“无聊大咖”这一角色也很重要。在芬兰,这样的人往往本身是行业内著名的大咖,但已经退休了,他们为创客空间投入资源和精力,但不投钱,做这件事,使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可以继续拓展。
在孔华威看来,培育有上海特色的创客空间要抓住品牌设计在上海的优势,构建融入全球的创新合作网络,并连接产业界和学术界有桥梁作用的人物,充分释放他们的能量。
前滩综研首席研究员何万蓬博士认为,上海建科创中心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位于“金字塔”底端,即:研发转换和运用;第二个层次位于“金字塔”中间,即:全球科创资源的集散,目前对于这一层的关注和探讨相对弱了些;第三个层次位于“金字塔”塔尖,即:源于技术又超越技术的思想市场的形成。“硅谷也好,纽约也好,为什么能够引领全球?因为他们有一个思想市场。”何万蓬强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1-30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