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g 我的所有判断都有可能是错的,随时准备向真理投降;欢迎批评砥砺、不吝赐教。

博文

基于量子纠缠的保密通信确实妙!但并非无懈可击

已有 3273 次阅读 2016-3-16 12: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量子纠缠, 保密通信, 量子卫星, 受激辐射

基于量子纠缠的保密通信确实妙!但并非无懈可击

近期,围绕量子保密通信这个话题,在科学网这个平台上,和徐令予老师、李红雨老师、sisuo先生等进行了严肃认真的研讨,收益良多——使个人对基于量子纠缠的保密通信的技术原理,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此,对所有抱着探求真理态度、参与思辨、贡献正确或不正确意见,给维纲以启发和帮助的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辨,我目前的认识是:基于量子纠缠的保密通信确实妙!但并非无懈可击。

1)先言基于量子纠缠的保密通信之妙:
  将a-a*,b-b*,……等一系列纠缠光子对分发给需要保密通信的双方爱丽丝(A),和鲍勃(B);

妙处是:分发纠缠光子序列时,连分发者都不需要知道每一对纠缠光子的自旋量子态,仅仅保证——每一对纠缠光子的自旋量子态是一致的!

于是,如果技术上不能对单光子之自旋量子态做无损检测,只能做有损检测(吸收了一个光子的能量后,才知道其自旋量子态);那么,从原理上讲,我们就的确可以接近实现“不可监听、破译”之量子保密通信这个目标!

其具体做法是:发送方爱丽丝(A)检测到达之光子序列中每一个光子的自旋量子态(即,a,b,c,d,e,…,共N个光子的自旋量子态,可以得到一个长度为N的0/1序列);接收方鲍勃(B)检测到达之光子序列中每一个光子的自旋量子态(即,a*,b*,c*,d*,e*,…,共N个光子的自旋量子态,也可以得到一个长度为N的0/1序列);由于吸收了一个光子的能量后,才知道其自旋量子态,分发纠缠光子对的那个第三方都无法知道上述利用双光子纠缠,被爱丽丝(A)和鲍勃(B)掌握的那个、可以直接作为密钥使用(或者,通过公开信道,由爱丽丝(A)告诉鲍勃(B),将那个长度为N之0/1序列中的某段子序列作为密钥使用)的0/1序列;接近实现“不可监听、破译”的量子保密通信这个目标。

2)再谈上述貌似完美之量子保密通信的漏洞:
  第一个漏洞是:为爱丽丝(A)和鲍勃(B)提供纠缠双光子服务的第三方(C),可以每次制造纠缠的三光子,将其中两个分发给爱丽丝(A)和鲍勃(B),将另一个留给自己;这样,至少第三方(C)可以知道爱丽丝(A)和鲍勃(B)通信的秘密;

  第二个漏洞是:第四方(D),在纠缠光子分发光路上,增设受激辐射装置,利用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子和入射光子具有相同自旋量子态的物理规律,复制、扩增出多个和入射光子具有相同自旋量子态的光子;发起对爱丽丝(A)和鲍勃(B)之间基于双光子纠缠之量子保密通信的受激辐射攻击,实现不被察觉的监听、破译。(具体道理是:

[31]李维纲  2016-3-16 00:34

@[30]sisuo:一对纠缠光子A,B.
在未测量前,它们都处于左旋+右旋的叠加态,也就是既是左旋,也是右旋的叠加态.

假如您用受激辐射的方法将其中一个(无论A,B)复制出光子C,那此光子也是处于左旋+右旋的叠加态.如果您对C进行测量,发现它是左旋(或右旋),但A,B仍然是左旋+右旋的叠加态,就是说,测量CA,B没任何影响,A,B的手证还是个未知数,也就是说,C的测量结果没任何意义,复制没有任何意义,测量C跟测量任何一个毫不相干的其他光子没有任何区别。 
------------------------------------------------------------
您虽然自称小白,但我感到,白老师其实是高手。多谢赐教。不过复制得到c,类似复制得到了20只不死不活的猫!当测定c的自旋量子态之前,我们虽然不知道其究竟是死是活?但是,我们根据受激辐射规律,却知道其自旋量子态和被复制光子的自旋量子态是一致的(否则,就违反了相关物理定律;好比是,我们确知21只猫中有一只是死猫时,其它那些猫,也必定是死猫一样;否则,就是连通器堵住了一样)。对吗?所以,当测知c的自旋量子态之后,ab的自旋量子态也必定要塌缩为和c一致的状态,才符合已知的量子力学规律。对吗?

虽然,第一个漏洞似乎可以凭借选好值得信赖的第三方来将泄密的实际风险大大降低;但是,仍然难以杜绝敌方侵入正常的纠缠双光子分发光路,将自己制造的纠缠三光子中两个分发给爱丽丝(A)和鲍勃(B),以欺骗的方式,获得通信秘密。

第二个漏洞更加致命,恕不赘评。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52526-962971.html

上一篇:关于人造台风发电的设想
下一篇:深切吁请共同努力阻断注定劳而无功的量子保密通信工程

4 杨正瓴 谢平 徐令予 李红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