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g 我的所有判断都有可能是错的,随时准备向真理投降;欢迎批评砥砺、不吝赐教。

博文

荆江分洪区的发展,路在何方?

已有 5572 次阅读 2016-7-8 11:2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武汉洪水, 荆江分洪, 分蓄洪, 基塘模式

荆江分洪区的发展,路在何方?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冷不热、雨热同期是其利;但是,季风气候区往往旱涝灾害多发,是其弊。在这片土地上,最早发展了水稻种植、由于单产高、人口密度也很高;进而,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也非常显著;为了和旱涝灾害做斗争,人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认真借鉴和发扬光大。

当下,又是一个洪涝威胁严重的时段——武汉危急!荆江分洪区再次需要为保大武汉做出巨大牺牲、奉献。每当这个关头,我们才会特别关注荆江分洪区,意识到分洪区人民群众的牺牲和奉献。在我们向分洪区人民群众的牺牲和奉献表达崇高敬意的同时,有必要思考——如何让荆江分洪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必每遇灾年,就付出巨大牺牲、奉献呢?

其实,分蓄洪区,如果学习借鉴珠三角“基塘模式”发展,田地房屋在基上(也就是在一个一个开挖水道、水塘所得泥土垒起来的地段上),洪水再大,也不怕淹没,不怕分蓄洪水了。湖北包产到户之后,不少农户自发将稻田改造成鱼塘的事实说明,在湖北,鱼塘效益不比水田差;发展基塘模式经济,既可以留出广阔的分洪蓄洪水面,又可以实现分蓄洪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思路,是古人早就创造、运用在珠三角这片低洼易涝地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多年前,本人就曾在新华网博客中发文呼吁学习借鉴古人的这一做法,可惜,无人理睬。今天,看到微信上传播的一则《为了保住武汉,这些小镇吞下了大半的洪水》文章,促使我再次呼吁:在荆江分洪区,学习借鉴、发扬光大珠三角基塘模式,探寻一条适宜荆江分洪区地理条件、更好的发展道路。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52526-989390.html

上一篇:关于“量子隐形传态”的判断,为什么不是科学判断?
下一篇:测不准的物理根源及其意义

5 吕喆 陈楷翰 徐令予 赵建民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