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成龙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gatcl 博客主题:超深盆地调水增雨,改变气候改善生态,造福中华造福全人类。

博文

干盆地湿盆地的认识与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已有 1505 次阅读 2023-2-15 15:39 |个人分类:调水增雨观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干盆地湿盆地的认识与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作者从2008年开始研究向西北调水,研究的结论是向西北超深盆地调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作用”,巧用西北超深盆地的有利地形、北半球西风带的有利风向、青藏高原高海拔的河川淡水,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每年调水500亿方左右(误差可能较大),若干年以后,西北年平均降水量有望达到甚至超过500mm。以上论点最简单的表述就是“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张学文研究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新疆从事气象科研工作已经60多年,张学文研究员倡导创建《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作者的研究属《盆地气象学》的研究范畴,张学文研究员对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研究感兴趣。作者邀请张学文研究员审查调水增雨等稿件,张学文研究员对作者的论点半信半疑、比较支持(详见2011119日在科学网的博客文章《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审查作者若干篇调水增雨的论文以后,张学文研究员首提干盆地和湿盆地的概念,作者认为张学文研究员的认识非常深刻,值得各位专家深入研究。

 

1  气象专家张学文老师关于干盆地和湿盆地的一些认识

 张学文老师于20115月首次提出干盆地和湿盆地的概念,把盆地划分为干盆地(例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湿盆地(例如青海湖盆地、四川盆地),详见2011522日的博客文章《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初议干盆地与湿盆地概念》。

2011524日张学文老师又发表了博客文章《再议干盆地和湿盆地的特征》。

201275日张学文老师又发表了博客文章《干湿盆地的定义》。

20121112日张学文老师又发表了博客文章干湿双稳态是盆地气候的重要特征

2015415日张学文老师又发表了博客文章《干湿盆地的相对湿度定义》。

 张学文老师2003年还发表过学术论文《盆地气象学和它的某些概念》,在张学文老师博客的《盆地地理学》和《盆地气象学》两个栏目,还有其它相关博文。

 

2  干盆地湿盆地的认识与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认识能够殊途同归

 这本《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初步研究》都是围绕两张框图展开论证的,这两张框图的名称分别是《新疆水循环三角形中三者之间环状演变和互为因果的框图》和《冰川超支“跨时间调水”驱动新疆逐步变湿的事实和逻辑框图》,详见图1和图2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初步研究》3的研究证明,下垫面蒸发的本地水汽越多,空中水汽越多;下垫面蒸发的本地水汽越少,空中水汽越少,所以,框图的演变成立。第2章和第4章研究证明,空中水汽越多的地方,年降水量越大;空中水汽越少的地方,年降水量越小,所以,框图的演变成立。第6章的研究证明,本地蒸发水汽的年产量越大,年面雨量越大;本地蒸发水汽的年产量越小,年面雨量越小,年面雨量与本地蒸发水汽年产量高度正相关并且互为因果,所以,框图的演变成立(第④步是第②步和第③步汇总,从“本地蒸发水汽”直达“面雨量”)。第5章研究证明框图的、几个方框内部的具体内容和整个框图成立。

 两张框图都证明西北超深盆地的本地水汽、空中水汽、降水量三者之间环状演变,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三者之间要么是干盆地恶性水循环,要么是湿盆地良性水循环。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以后,干盆地的恶性水循环就能变成湿盆地的良性水循环。

 

 《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认为,把“盆地分干湿两种。这无形中承认湿(干)具有延续性、后滞性。而青海湖盆地、四川盆地、刚果盆地是湿盆地的例子,吐鲁番、塔里木、柴达木是干盆地的例子”。

 干盆地没有水缺少水可供蒸发,实际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很少,空中水汽很少,水循环的结果是降水量很少,仍然保持干盆地的特性;湿盆地有水可供蒸发,实际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较多,空中水汽较多,水循环的结果是降水量较大,仍然保持湿盆地的特性。也就是说干盆地和湿盆地都有惯性,也就是延续性、后滞性干盆地恶性水循环是盆地气候具有延续性、后滞性的表现,湿盆地良性水循环也是盆地气候具有延续性、后滞性的表现,干盆地湿盆地的认识与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的认识能够殊途同归。

 

 

1.png 

1 新疆水循环三角形中三者之间环状演变和互为因果的框图

 

  

2.png

2  冰川超支“跨时间调水”驱动新疆逐步变湿的事实和逻辑框图

 

 网址https://preprint.nstl.gov.cn/preprint/detail/?docId=P8bYA34BglUsxEdT97tw

干盆地湿盆地的认识与超深盆地调水增雨.doc




https://m.sciencenet.cn/blog-1458267-1376377.html

上一篇:《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初步研究》篇幅或关注点不同的三份全书简介
下一篇:为什么说《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初步研究》可能是颠覆性、突破性的科学发现?

3 杨正瓴 孙颉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