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我在“科学+经典”主题沙龙上的发言PPT

已有 4793 次阅读 2017-11-20 06:59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我在科学+经典主题沙龙上的发言PPT

武夷山

 

        20171110日晚,广西科技出版社就其出版的萨根名著《宇宙》举办了一场科学+经典主题沙龙,沙龙的地点选得很好----国家天文台。受邀的四位主讲者是:北京天文馆馆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朱进,China Daily资深记者Erik Nilsson(他和妻子都非常崇拜萨根,所以给儿子起名为“萨根尼尔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星云计划研究员李然,还有在下。活动的主持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栏目主持人张大为。

     我的发言PPT如下:

 

人们为什么热爱萨根?.pptx

 

博主:对于不了解萨根是谁的人,可以读读以下报道。

 

向公众“推销”科学 卡尔·萨根《宇宙》再版

  地球之外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宇宙的追问永不过时。

    《宇宙》出版至今,已有37年,然而书中涉及的诸多问题皆不过时。9月23日,卡尔·萨根《宇宙》分享会在中国科技馆举行。

9月23日,卡尔·萨根《宇宙》分享会在中国科技馆举行。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本书译者陈冬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以及本书的出版方负责人何醒一起参与了讨论和分享。

寻找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

     “卡尔·萨根特别有预见性,他在80年代就讲,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一颗行星,它实际上是气体和液态球,没有坚实的表面。木星可能也有生物,想象那是一种像蝙蝠的生物,飞在木星的大气层里,靠捕食小生物为食,这种想象放在现在是特别有冲击力的。”《宇宙》的译者陈冬妮说,卡尔·萨根还致力于寻找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他就是三体国际项目的发起人。

宇宙漂泊者

        萨根是一个成功的科学传播人。美国人发明了一个词,就是萨根的姓,把这个词当成一个计量单位,等于无穷无尽,然而普罗大众对他难免认识不足。

        为弥补这个缺憾,新版《宇宙》特意制作了作者小传《宇宙漂泊者——卡尔·萨根》。国内诸多专家学者撰文支持,萨根生平面面俱到,另有《时代周刊》等国外权威媒体专题采访,所有内容都经由德鲁彦—萨根协会官方审定,权威准确。册中尚有德鲁彦—萨根协会提供的多幅照片,读者可一睹这位不修边幅、生机勃勃的“科学代言人”风采。

畅销书榜首70

       1980年,时年45岁的卡尔·萨根大胆地将当时方兴未艾的特效技术应用到13集电视纪录片《宇宙》中。这是在电视节目中的首次尝试,给萨根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同年,《宇宙》一书由兰登书屋出版,以精湛的文笔、多维的视角、深刻的哲思,以及恢宏的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感,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70周,次年获雨果奖,出版30余载,仅在美国就印刷了40余次,全球发行量达500万册。

开拓一条科普之路

        1996年12月20日,萨根因患骨髓癌并发肺炎去世,终年62岁。这位充满热情的科学普及家,将科学从象牙塔中带到了普罗大众的面前,他开拓了一条科普的道路,并激励着无数年轻学子投身此道。他参与NASA的阿波罗探月计划,是水手9号航空成像技术组的一员,设计了先驱者10号上的“地球名片”,组织构想在旅行者号探测器上安置“星际唱片”,说服NASA拍下著名的“暗淡蓝点”。

《宇宙》卡尔·萨根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阅读季供图)

《宇宙》真的简洁易懂?

        萨根一生致力于引导普罗大众理解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他告诉公众科学是简洁易懂的,宣称“科学没有什么是无法向门外汉解释的”,开创性地将绚丽的电视特效运用到科学节目中,使科学能够以有趣的风格展现,将科学从象牙塔中释放出来。最为难得的是,萨根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本身,他更加重视激起公众对了解科学奇观和其重要性的长久的热情,也很善于做这件事,这一点在《宇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打磨,这本经典著作终于又能与中国的读者见面,保留了原作蓬勃的科学热情,增补了更新的知识,虽有一些知识已然更新换代,但萨根阐释科学的纯熟技巧、对科学探讨途径的阐明,始终是后来者的楷模。(记者:纪敬)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085965.html

上一篇:欣赏研究“无”的博文----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写过的评论(101)
下一篇:科技创新:基础研究要有耐心 高端人才仍是短板

23 刘立 史晓雷 李泳 李颖业 郭战胜 刘建彬 唐自华 赵凤光 杨国立 王晓峰 李毅伟 罗汉江 强涛 赵美娣 刘钢 华春雷 吕秀齐 侯沉 张晓良 高建国 吴斌 yangb919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