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胸中有丘壑 眼里存山河 精选

已有 6944 次阅读 2022-6-3 06:04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胸中有丘壑 眼里存山河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422日,T35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种理想的人生诉求。在实践中,下决心“读万卷书”并付诸行动的可能性较大些,而由于时间、金钱、健康等种种限制,“行万里路”对于更多的人是极难实现的奢侈事物。然而有趣的是,如果“行万里路”者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书,那“读万卷书”者就能通过阅读这些特殊的书获得一点替代性体验。我个人就属于行路甚少者,因此对于“行万里路”且付诸笔墨者总是非常的景仰和感佩。臧穆先生的《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10月)便是这样一本好书。

臧穆先生(1930-2011)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本书汇集了臧穆先生在参加第一次青藏综合科学考察(1975-2000)期间写下的科考日记。臧穆先生有扎实的人文艺术功底,所以他的科考日记有三绝:书法漂亮,绘图精美,科文交汇。在其日记中,科学考察的内容与人文社会观察及评论交织在一起,使得即使不太懂植物学和真菌学的非专业读者也感到此书趣味盎然。

笔者阅读此书时,主要有三点感触。

第一,我被臧穆先生不经意间展现出的超前的生态意识所吸引。他的日记中,大量记录着科考地区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农林病虫害的情况,群众的生活状况。1978811日写道,“两壁树木已尽被伐,保水之势,颇成问题。烧的问题不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应运而生,是颇成后患的”。他指的是,农民的柴火无着落,就只好砍树。这不是对农民讲讲保护生态的大道理就能奏效的。198285日他写道:“由于缺乏文化、科技知识,不善于用化肥,政府免费供应硫酸铵,由于施用比例不当,造成减产,故一年失策,十年不用。(普及)文化知识在独龙族中亦是当务之急”。

第二,臧穆先生处处流露出慈者仁心,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在当年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许多科考路段都必须徒步进行,而物资装备的运输,大都需要依靠当地群众。“晨850分,离龙元。群众老幼相目送。民工61人,每人行装和工作用具由两位民工发送。每袋约50斤。连其自身食物共70余斤。尤多妇孺幼年,沿途行走,跋山涉水,沿江忽上忽下,每步维艰,而民工均以头额前以带系袋,以颈力负重。日行3元,恻隐之心,令人内疚。”(198292日)这种“恻隐”与“内疚”,其精神本质,乃是一位心怀国家、心系群众的知识分子与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

第三,臧穆先生善于苦中作乐。你能想到吗?他考察时随身携带的书籍居然包括原文版的安徒生童话。1982811日的日记写道,“随行的独龙族小李同志,鸣笛起舞……笛音音调简单,大致为……”然后他用简谱记录下了两个乐句。1982911日他写道,“夜宿两江叉口处,林虽潮湿,但伐竹铺地,帐盖其上,曰‘竹上清风’,也是久居城市的人不能理解之清福”。198876日的日记说,考察后返程,“我行在前,快速而进,以(全程)1小时20分钟的速度冒雨返家”。应该累坏了吧?但回来后“整理标本之余,夜与诸同行的年轻同事和杨东成等向导讲《赵氏孤儿》”。

读着这些内容,我不免想道:臧穆先生作为一位植物学家、真菌学家,自发地时时处处关注祖国的生态状况。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如此的阔大胸怀吗?臧穆先生发自内心地关心民间疾苦,认同劳动人民的感情。他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苦中作乐,甚至以苦为乐。这本书鲜明地告诉我们,什么叫“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我想,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341347.html

上一篇:在团拜会上猜到几则人名谜语——日记摘抄870
下一篇:对春联——日记摘抄871

17 张晓良 尤明庆 闻宝联 杨正瓴 刘玉仙 李文靖 宁利中 朱朝东 黄永义 王安良 史晓雷 周忠浩 王福涛 吕洪波 俞立平 谢钢 何应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