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维也纳学派的思想为何未被广泛译为英语就产生了很强的学术影响

已有 1025 次阅读 2023-9-13 06:42 |个人分类:译海扁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维也纳学派的思想为何未被广泛译为英语就产生了很强的学术影响

武夷山

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视角: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杂志2023年第一期发表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英国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欧洲文学与翻译教授Duncan Large的文章,Translating the Vienna Circle(维也纳学派的翻译过程)。原文可免费下载。

我觉得此文内容是关于跨文化翻译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值得我国有关学者的关注。限于时间,下面只介绍此文的两个小节(“未经翻译的维也纳学派”和“德语学术文化的持续重要性”)的部分内容。另外几个小节的标题是“引言”“维也纳学派对自然语言的批评和对相互可译性的追求”“维也纳学派哲学的相对可译性”和“结论:维也纳学派对翻译学的贡献”。

下面是编译的内容:

     

让我们先看看维也纳学派的哲学思想被英语世界接受的情况。维特根斯坦被英语世界接受,得益于他的两部关键作品——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逻辑哲学论,1922)和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哲学研究,1953)——都是以德语和英语双语版发表的。而维也纳学派的发表物的命运则没那么好了,许多关键作品都是在二战结束好多年之后才有英语文本问世。尤其是,维也纳学派1929年发表的宣言迟至1973年才被译成英语,而且只是个缩略版,其详尽的参考文献均未保留。维也纳学派的另一篇关键论文——奥图.纽拉特的Protokollsätze(1932)——直到1959年才出现英语译本(Protocol Sentences),是弗雷德里克.石里克翻译的,收入A.J.艾耶尔主编的非常有影响的文集Logical Positivism(逻辑实证论),该书收入了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的8篇德语论文的首个英英语文本。那些原始德语论文都是在1930年代问世的,发表于Erkenntnis(《认识》杂志)的最初四卷中,距1959年都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了。 维也纳学派领头哲学家们的著作被译为英语都是数十年之后的事: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这是他1928年的博士资格论文)到1967年才以英语出版(Rolf A. George翻译),石里克的代表性作品Allgemeine Erkenntnislehre(1918,《普通认识论》)直到1974年才有第一个英语译本(Albert E. Blumberg翻译)。  

如果维也纳学派的论著用时这么久才译介到英语世界,那它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让我们来考察四种解释。

首先,当时还是出现了少许英语译本的。例如,卡尔纳普1934年的杰作Logische Syntax der Sprache(语言逻辑句法)由丰富多彩的英国翻译家Amethé, Countess von Zeppelin(冯.齐柏林伯爵夫人Amethé)译为英语。卡尔纳普的论著之所以在1930年代间就译为英语,是因为他作为维也纳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已经受到英语世界的激赏,也因为他本人已经在用英语发表演讲和论著。

第二个理由,是维也纳学派的关键成员在进行学术旅行,或移民到英语国家,或转为将英语作为其哲学表达的语言。卡尔纳普的英语很好,1934年就在伦敦做了3场学术报告,这些演讲内容第二年被结集出版,题为《哲学和逻辑句法》。1935年他就移民到了美国,1936年成为芝加哥大学的哲学教授,其后用英语发表了大量论著。纽拉特1934年离开维也纳,先去了荷兰,后来去了英国,但早在1931年他就在著名的美国哲学刊物The Monist(一元论者)上用英语发表了一篇介绍维也纳学派哲学思想的简短文章。石里克尽管一直待在维也纳,但他娶了个美国妻子,能说流利的英语,因此也完全能用英语表达其哲学思想。

第三个因素是以Susan Stebbing(苏珊.斯泰宾)为代表的一些维也纳学派拥戴者发挥的作用。苏珊.斯泰宾是英国史上第一个女性哲学教授,她在传播维也纳学派的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头堡作用。1933年间,她和石里克作为同一专家组的成员,在牛津向British Academy(英国国家学术院)发表了关于“逻辑实证主义与分析”的演讲;1934年间,他邀请卡尔纳普到伦敦访问。……向英语世界普及维也纳学派思想的早期最重要人物无疑是A. J.艾耶尔,其1936年的著作《语言、真理与逻辑》实质上是对维也纳学派的简明介绍。

第四条理由是,维也纳学派的德语论著已被人们阅读,人们并不觉得有将其译为英语的必要。……尽管一战之后德国的国际地位已在下降,但在二战之前,德语仍是学术文化圈的首选语言。那么,发表在《认识》杂志上的一些开创性德语论文未被译为英文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当时的主要翻译流向是英译德,而不是德译英。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402414.html

上一篇:所学术年会征稿动员会发言要点(2005)
下一篇:情报工作26年感悟

5 郑永军 尤明庆 陆仲绩 杨正瓴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