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永冻层研究人员呼吁珍视本土知识 精选

已有 3020 次阅读 2024-1-17 07:01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永冻层研究人员呼吁珍视本土知识

武夷山

 

  Undark杂志网站2024年1月10日发表了Meral Jamal 的文章,Valu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Permafrost Research(在永冻层研究中珍视本土知识),原文见

https://undark.org/2024/01/10/indigenous-permafrost-research

   过去两年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博士生Emma Street女士经常去加拿大北部出差,跑一些小地方,如Tuktoyaktuk,这是西北地区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庄;还有Ulukhaktok,这是维多利亚岛西岸的一个小社区。Street不断拜访原住民社区的成员,向他们了解北极景观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其生活方式发生 了什么样的影响。

    比如2023年3月间,她访谈了一对夫妇,他俩住在北极圈以北约120英里的一个镇上。他俩亲眼目睹了沿Mackenzie河一线的房屋在沉降,房子之下的地面在发生侵蚀。社区成员告诉她,由于这种情况,他们只好搬家。

永冻层,指的是至少连续冻结了两年的土石层。约15%至25%的北半球地面有永冻层。这些永冻层下储存着估计1.6万亿吨的有机碳,是目前大气层蕴含的有机碳数量的两倍。科学家们已知,拥有地球上最多冻土层的北极的变暖速率是地球其他地方变暖速率的4倍。随着气温升高,永冻层将释放出大量的碳,使气候变化效应更加恶化。

现在有一个多机构合作的项目叫Permafrost Pathways(永冻层通路),旨在对北极北方区的永冻层减薄情况进行量化监测,并用研究结果来指导制定更切合实际的气候政策。该项目获得412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

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Woodwell Climate Research Center(伍德维尔气候研究中心)的 Kyle Arndt博士 认为, 永冻层通路项目的成功关键之一,是一定要有北方原住民社区的参与。

  本土知识是植根于原住民的世界观和生活经验之中的。直到最近,科学研究很少重视本土知识。例如,2021年发表的一篇文献综述说,在1990年,在多个相关学科当中,采用了“Indigenous Knowledge”(本土知识)、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传统生态学知识)和 “Indigenous Ecological Knowledge”(本土生态学知识)这几个词语的文献总共才5篇。到2018年,这样的文献增加到了1404篇。

   Arndt博士认为,目前人们用基于各个国家和各个大陆的碳排放数据的模型来确定全球减排目标,却未考虑气温升高导致的冻土层释放的碳。这样做,就像不考虑美国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的碳排放一样,显然是不合理的。

Ernie Francis是加拿大原住民族哥威迅族的人,是他一直陪着Street在当地调研采访的。他说,要想减弱气候变化的冲击,咨询当地人意见是特别重要的。可是,土著人的知识诀窍常被忽视,于是,基础设施可能被建在不稳定的地面上。他说,某些建设项目未能依赖地方知识,建设方不了解当地的排水状况,不知道在哪些场所动工较好。

原住民族阿尼什纳比族的Corbiere说,她宁愿看见传统知识与西方知识并存的局面,由传统知识或本土知识来提供历史背景和数据,而西方知识可专注于当下和未来的预测。“我不认为有必要将西方知识与传统知识融合起来”。“传统知识已经在那里。它是我们的知识,它是一直存在着的、传统土地的守护者所拥有的知识。这个知识一直是很科学的”。

相关阅读

   本博主一直关注传统知识的作用。

2003年,我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发表了“重视传统知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一文(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3334.html?mobile=1)。

2010年,我写了博文“理解传统与超越传统”(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84899.html)。

2012年,我写了博文“本土知识中的敬畏”(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546378.html)。

201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创新学派:3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陈劲、吴贵生主编)一书收入了我的“传统知识与创新”(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46995.html)一文。

202311日,我发表了博文“传统技术、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的结合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70006.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418261.html

上一篇:对一篇论文修改稿的意见(年月日不详)
下一篇:对某科学社团的工作建议(2020)

13 尤明庆 许培扬 孔玲 郑永军 李学宽 张学文 宁利中 周忠浩 刘进平 王安良 王成玉 杨正瓴 胡泽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