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女科学家“成家”与“立业”兼顾的一个例子(外二则) 精选

已有 7986 次阅读 2009-8-1 07:09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女科学家“成家”与“立业”兼顾的一个例子(外二则)

武夷山

 

女科学家“成家”与“立业”兼顾的一个例子

最近,我看到好几位女博士生在其博文中谈自己的苦恼与困惑。她们似乎都觉得“成家”与“立业”很难兼顾。下面我讲一个事业与家庭兼顾的真实的故事。

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Candace Pert出生于1946年。她19岁时怀孕了,于是赶紧结婚,婚后跟随丈夫去了费城。她曾在一家酒吧打工,当调鸡尾酒的服务生。一次,她在打工的酒吧里偶尔结识了布林茅尔学院负责招生的助理校长,就到该校读书去了。毕业后,她报考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特拉华大学的研究生院。她之所以报考这两家,是因为只有这两所大学与其丈夫所在地的距离不算太远,每天来回跑还有可能。最终是特拉华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了她。有一回,她回本科母校布林茅尔学院参加一次聚会,遇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名行为生物学教授,此人劝她直接给所罗门. 施奈德 (Solomon Snyder) 教授写信,拜其为师。施奈德是著名神经科学家,曾担任过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长。她按照人家的建议给施奈德教授写信,得以投奔到施奈德门下。三年后,她和施奈德一道取得了一项重大学术突破,该成果标志着分子心理学的诞生。

出处:Paula E. Stephen and Sharon G. Levin, Striking the Mother Lode in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2, p 90 

博主:看起来,Candace Pert的一生中遭逢了一桩又一桩的偶然事件,她总是运气很好,有贵人相助。但是,若她自己认定结了婚就不可能再做好学术了,就不会有后来的一切。

台湾2004年翻译出版了她的一本书,《走出宫殿的女科学家》(原书名为Molecules of Emotion: The Science behind Mind-Body Medicine 傅馨芳译

 

英语不是治学的必要条件

台湾作家张之杰曾在台湾《科学月刊》撰文说;

英文是治学的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越是学术独立的国家,仰赖英文的程度越低。

博主:日本人的平均英文水准似乎是不如中国人的,但是,他们的治学水平是有目共睹的。

不是英语不重要,而是不能把任何一门外语凌驾于母语之上。

 

说法一变,和谐一片?

1997714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说:

《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些著名主流报刊都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用“性工作者”来代替“妓女”的说法。按照这样的语言逻辑,则拳击运动员迈克. 泰森可以称为“耳朵缩小者”。

博主:我国也兴起了不少“政治正确”用语,例如,不叫跳楼自杀,叫“坠楼”;不叫聚众闹事,叫“群体性事件”;不叫保姆,叫“家政服务人员”,等等,好像说法一变就能导致和谐一片似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246796.html

上一篇:“三岁看八十”与“五十知天命”
下一篇:英汉词典查不到 (之十九)

21 李侠 吕海涛 俞立平 马中良 梁建华 吴飞鹏 钟炳 毛克彪 刘颖彪 樊晓英 迟菲 马福民 苗元华 刘玉仙 张天翼 陈湘明 邢进 王立 马光文 杨延丽 ligang168168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