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淌客”的博物馆之旅

已有 3833 次阅读 2012-8-6 16:20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文章来源:转载

“淌客”的博物馆之旅

科普悦读会现场,左一为梁进。
■本报实习生 贡晓丽
同济大学数学系教授梁进刚开始在博客上写“淌过博物馆”系列时,有关注者询问:为什么用“淌”而不用“趟”呢?梁进耐心地解释了“淌”之妙:博物馆可以淌吗?“淌”有“趟”的意思,但更有湿淋淋的感觉,比较传神。
这就是《淌过博物馆》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内容是梁进在科学网上发表的博物馆系列文稿整理而成,于今年6月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日前,科学普及出版社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科学讲坛”举行了“科普悦读会”专场活动,梁进的新书《淌过博物馆》成为第一期科普悦读会的主题图书。
梁进以她科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和读者一起分享了她“淌”过世界各地各种博物馆的感受和领悟,从科学到艺术,从远古到民俗,从自然到文明,有考证有悬疑,有灿烂有黑暗,有故事有趣味,带领读者与她一起欣赏博物馆的精彩。
做一个“淌客”
“淌客”是一个新名词,只要用心,谁都可以做一名“淌客”。不必非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也不能浮光掠影的走马观花。会涉水,但不一定要会潜水,博物馆博大精深,有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内涵,很多专家穷其一生也只能研究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在很小的领域有所建树,对于我们普通人怎么样去“淌”,梁进给出了建议:
家附近的博物馆当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多去几次,每次会得到不同的心得,有不同的收获;出门旅游,不要只关注奢侈品商店,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可以带来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淌”之前要了解一下博物馆的背景资料,这样参观的时候就有心理准备,避免漫无目的、收获甚微的到此一游;参观之后能够复习一下所见所闻,感触会更深刻。
“淌”博物馆可以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博物馆的门对所有人开放,我们去的过程虽然涉水不深,但是也可以大有收获。只要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就可以在丰富奇妙的博物馆河水中尽情地畅游,做一个开心的“淌客”。
“淌”过与收获
文史类博物馆是众多博物馆中最重要的门类,梁进认为这类博物馆收藏的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虽然展品大多是破旧的器物,但是看得多了,欣赏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就维系在这些带有破损的小碗小罐上面,它们一旦毁坏,那段历史也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欣赏它们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所以很多需要反复观看,收获会越来越多。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很多故事,我们要感受历史,了解历史,了解它们的人文情怀,人是不能忘记历史的,忘记历史就像一个人失去了记忆。
除了器物和历史,博物馆留给我们的还有反思。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故所,因为一本《安妮日记》而让人们关注到二战时,犹太人在纳粹魔掌下的悲惨命运,博物馆也展示人类黑暗的一面,人性和尊严被无情地践踏又顽强地挣扎,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尼斯湖博物馆是悬疑类博物馆的代表,至今信实和信虚的两派专家还在为湖怪的存在与否争论不休,博物馆就将双方的观点和证据都一一展列,交给访者自己判断。大自然有太多的趣闻,我们怎么能够去伪存真,怎样保证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科技馆作为现代化综合性的国家科技馆,集展示与参与、教育与科研、合作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为一体的科学博物馆,其建馆的理念是体验科学、启迪创新。从中,我们可以想到,科学是把双刃剑,为什么人类的发展还是要靠科学的推动,人类应该怎样利用科学?
评价与分享
除了真正脚踏实地看一些事物,梁进还列出了其他“淌”博物馆的方式:网淌,虚拟博物馆也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博淌,看其他人的博客,了解别人的文化体验和心得;影淌,看介绍博物馆的相关节目;聊淌,与别人分享自己淌博物馆的经历,双方都有收获。
梁进分享了“淌”博物馆的体会之后,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苏青和武夷山、刘立、迟菲等科学网知名博主,也与观众分享了他们“淌”博物馆的经历,比较中外同类型博物馆,对我国的博物馆发展作出预期。
苏青有感于美国废弃银矿开发成旅游资源的合理性,希望首钢所在地石景山区可以学习经验,既能废物利用,又能让观众重温历史;武夷山参观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希望钻石之后,希望中国的博物馆也能充分发掘自己的镇馆之宝;迟菲则在经历了日本的防灾减灾体验馆后,希望我国的类似体验馆能够多建立多开放,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科学网另一博主陈安发来信息,称梁进的书让科学界的人为之一振。通过这本书,公众可以更深入地认知科学家在非科学领域的感悟和成果。在科学领域,小同行主要关注学术贡献,大同行则会注意到技术、科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启发性的解决思路,非同行往往把视角集中于人类社会中的焦点领域,比如艺术、文化、文明等,梁进教授作为应用数学的博士、金融风险的学者,用《淌过博物馆》与大同行、非同行都有交流,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敏锐的触角。
《淌过博物馆》,梁进著,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2-08-03 B2 读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599592.html

上一篇:科学计量学工作者是否也要注意随机矩阵?
下一篇:[转载]甘阳:只有接触原典,才会开始独立思考

2 王春艳 余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