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学媚俗与波普科学

已有 6237 次阅读 2014-1-9 06:27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媚俗与波普科学

武夷山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杂志2013年第5期发表瑞士独立学者EduardKaeser的文章,Science kitsch and pop science: A reconnaissance(关于科学媚俗与波普科学的考察),其思考很有意思。文章的各节小标题及主要内容如下:

1.      引言

米兰. 昆德拉在小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中阐述了媚俗。只要有艺术,就会有媚俗存在;只要有科学,就会有科学媚俗存在。

2.      幻灭式媚俗

比如,一些还原论命题就属于这一类。

3.      末世式媚俗

认为一切都过时了:上帝、自然、人类、历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自由意志、个性、现实,等等。

4.      理论媚俗

从物理学和混沌理论借用来一些术语,假装揭示出了“深刻”的历史规律。

5.      跨文化媚俗

Chopra先生的量子诗也许可作为代表。又如,全世界的“量子疗法”施行者都热捧量子纠缠的概念。

6.      安乐乡式媚俗

这种媚俗方式是,比如,认为人类的诸般不利条件――必有一死、脑容量有限、情绪系统处于较原始的状态,等等――均可改变,以Ray Kurzweil的“奇点”为代表。

7.      技术宗教式媚俗

比如著名人工智能专家马文. 明斯基曾说:“如果我们不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么在二三十年内,我们有望在一个新的心智世界中重新诞生,在那里,你可以在机器上直接编辑自己的思想――这种感觉好比天堂”。

8.      万应灵丹式媚俗

认为只要掌握了知识圣杯就万事大吉了。思维革命、理论突破、具有世纪意义的范式转换,等等,都会被视为知识圣杯。

9.      科学媚俗与波普科学

波普科学的前身是大众科学。波普科学是大众教育与通俗文化的混合体。在波普科学气氛中,科学媚俗正大行其道。

10.  媚俗与科学消费主义

在新的注意力经济中,知识自身已成为符号资本。

11.  媚俗与鬼扯

科学媚俗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它对批评具有免疫力。你对它万炮齐轰,它照样聒噪不止。

12.  可信度鸿沟

本文的意思,不是主张向知识消费主义投降,而是说,在象牙之塔、市场与娱乐这个三角关系中,科学要好好地重新定位。在科学和日常生活之间,不仅有可理解度鸿沟,而且存在着可信度鸿沟。通过剖析科学媚俗这一套东西,将科学中那些虚假的吹嘘、天花乱坠的解释和夸大其词都揭露出来,也许有助于我们重新获得对科学的信任。

 

博主:科学网上的一些激烈争论,如果从各自立场是否媚俗的角度去分析,也许就豁然开朗。


1月10日补记:

鲍得海博主介绍了豆瓣网上某人对Kitsch的理解,很有帮助,转录如下:

我认为这个词被翻译成之前的任何一种(媚俗、自媚、矫情),全都不准确。因为其本质是一种情感和审美的专制,我觉得某件事是美好的,就要求大家都承认这种共同的情感。这就是kitsch,哪怕这事本身是“雅”的是“美”的,这种排除异己的宣传手法仍然是kitsch。米兰昆德拉在书中多次提到:
  
  “在媚俗作态(kitsch)的王国里,心灵的专政是最高的统治。”
  
  “kitsch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
  
  “地球上人的博爱将只能以媚俗作态(kitsch)为基础。”
  
  “政治并不产生kitsch,但它需要kitsch。”
  
  讽刺的是,我们明明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充斥着无数kitsch的大环境下,却偏偏在自己的语言中找不到一个可以准确对应的词汇。kitsch令人身不由己的进入一种看似崇高的氛围,其实是对个体选择权的无视和剥夺。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757284.html

上一篇:Use the Right Word摘抄(28)-- 卓越还是一流
下一篇:Use the Right Word摘抄(29)--期望、希望与展望

41 曹聪 尤明庆 占礼葵 王桂颖 孟津 陈小润 钟炳 罗德海 戴德昌 刘立 刘洋 傅蕴德 戎可 许培扬 余昕 罗教明 李泳 王春艳 赵美娣 何宏 刘晓瑭 罗会仟 董全 丁邦平 赵凤光 李宇斌 王统领 王大鹏 陈湘明 魏瑞斌 梁进 李超勇 鲍得海 郝炘 鲍海飞 蔣勁松 俞立平 贡金涛 zhangling aliala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