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堪称信息计量学方法与工具大全的力作 精选

已有 10130 次阅读 2015-1-4 06:31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堪称信息计量学方法与工具大全的力作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Measuring Scholarly ImpactMethods and Practice(测度学术影响:方法与实践)是施普林格出版社201411月出版的新书。本书有三位主编,分别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情报学与计算学院的丁颖副教授、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罗纳尔德. 鲁索教授(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现任会长)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情报学院的Dietmar Wolfram教授。丁颖非常勤奋,成果迭出,2014年她发表了13篇期刊论文,她的文稿已被接受将于2015年发表的还有6篇!鲁索教授在中国的名气恐怕比在世界上更大,因为他与几十位中国学者合著过论文。Dietmar Wolfram教授在应用性信息计量学和信息检索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著述甚丰。在其个人网站上有个世界地图,用小圆点标示出了他“最喜欢的地方”。对应中国地图的位置上有两个点,我点进去一看,他最喜欢的两处原来是北京故宫和长江三峡。

三位主编在本书“序言”中指出,最近20年来,测度学术交流的方法与工具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供使用的数据源也越来越多,但是,专门研究文献计量学的专著一直不多。本书想成为一个权威的手册,将人们在研究学术影响时可能要用到的主题、技术与方法向读者作详细的介绍。因此,每一章的结构是统一的,都要交代相关的主题、方法与适用的软件工具,有时还交代适用的数据源。这样的编撰方法确实有助于读者尽快掌握精华内容。

全书共14章,参与撰写的团队阵容庞大。第一部分是“网络工具与分析”,包括四章。第1章是关于社区发现和网络可视化的,作者是四位瑞典学者;第2章是“链路预测”,作者是比利时的Raf Guns;第3章是“网络分析与指标”,作者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Stasa Milojevic;第4章是“分析引文网络的PageRank相关方法,作者是荷兰莱顿大学的Ludo Waltman和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的晏尔伽。

第二部分是“科学系统”,也包括四章,分别是:第5章“系统生命周期及其与三螺旋的关系”,两位作者是美国学者;第6章“空间科学计量学与学术影响”,作者是两位荷兰学者;第7章“科研人员的发表模式及其在作者消岐中的应用”,作者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Vincent Laviere和魁北克大学的Benoit Macaluso;第8章“知识集成与扩散”,作者是西班牙和英国双重国籍的Ismael Rafols

第三部分是“统计方法与基于文本的方法”,同样包括四章,分别是:第9章“受限因变量模型和信息计量学中的概率预测”,作者是两位比利时学者;第10章是关于文本挖掘的,作者是韩国延世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的Min Song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Tamy Chambers;第11章“主题建模:利用主题透镜来测度学术影响”,作者是Min Song和丁颖;第12章专门研究不同机构间的引用影响力的差异,作者是美国圣母大学的Richard Williams和德国马普学会的Lutz Bornmann(我介绍过他的多篇论文,如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26376.html,还有《容忍“垃圾”,留下金子》,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05407.html

最后一部分是“可视化”,即第13章“文献计量学网络的可视化”和第14章“可重现的科学学研究”,前者的作者是两位荷兰学者,后者的作者是可视化研究领域的牛人、印第安纳大学的Katy Borner女士和David E. Polley

这些作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是同一大学的同事,相互熟悉;有的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频繁见面;有的是师生关系;有的是学术合作伙伴。例如,Raf Guns是鲁索培养的博士,他和Ismael Rafols都与鲁索合著过论文,丁颖与Stasa Milojevic合著过论文,Vincent Laviere是鲁索领导的国际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学会(ISSI)理事会的成员,等等。学者之间的这种非正式的网络关系为本书的编写打下了较好的合作基础。

笔者虽然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工作多年,但对本书介绍的主题、方法与工具也并非都十分熟悉。例如,第1章所述map equation(映射方程)方法就是我过去所不了解的。因此,本书对于我这位“老手”也能提供很多新鲜养分。而对于有志于科学计量学研究且已初步入门的读者来说,本书是很好的进阶读物。像这样的著作若能尽快译为中文出版,则更好。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856205.html

上一篇:日记摘抄(101)----在课堂上自学
下一篇:[转载]郑观应: 著书敢谓匡时论

40 钟炳 许培扬 曹聪 刘桂锋 杨华磊 姜春林 刘立 杜建 陈冬生 杨正瓴 王荣林 黄兴滨 李伟钢 汤建民 李泳 唐常杰 王贤文 蔡小宁 赵凤光 鲍海飞 王刚 赵星 章成志 杨冠灿 俞立平 李天成 强涛 周春雷 丁敬达 鲍博 张能立 张子柯 曹广福 魏瑞斌 刘俊伟 蒋国华 杨强 赵宇翔 张琳 icg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