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对同行的一篇文稿的意见(2013)
武夷山 2024-4-25 06:25
对同行的一篇文稿的意见( 2013 ) 武夷山 我个人觉得,文章基础不错。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1. 题目是否改为 “ 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 之类?说 “ 工具开发 ” ,人们容易联想到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东西。 2. 各项得分是怎么确定的?没有交代。这其实是不同指标的权重分配问题,不可不论证。 3. 最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1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与外单位一位研究生的交流(2011)
武夷山 2024-4-23 07:57
与外单位一位研究生的交流(2011) 武夷山 X同学:你好! 我理解,你提到的所有这些科研院所都是使命导向的(mission-oriented),而不是好奇心驱动(curiosity-driven)的。这里的使命,是与国家意志联系到一起的。无论什么社会制度,都存在国家意志。中国科学院的一部分院所有点像大学,我认为是定位不准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290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与一位年轻学子的交流(2015)
武夷山 2024-4-22 06:25
与一位年轻学子的交流(2015) 武夷山 看了一下你的文稿。对于此类主题,不看外文文献一定不行,不看不知道前沿在何处,就会重复说一些人家说过的东西,但你不知道人家说过。 如果对这个题目感兴趣,可将information ethics方面的文献系统读一读,互联网伦理只是信息伦理的一个子集。联 ...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学研究|35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对一篇论文稿的看法(2009)
武夷山 2024-4-20 06:49
对一篇论文稿的看法(2009) 武夷山 小X:你好!稿子已经投出去了,就等评审意见吧。如果是我评审你这篇稿子,我会提两大问题: 1 、你说你的方法比传统手工方法优越,其实现在有谁用手工方法做呢?你需要论证的是,你的方法比Web of Knowledge、SCOPUS和CNKI的H指数计算方法优越。不论证清楚这一优越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44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对一份项目申请书的意见(2015)
武夷山 2024-4-18 06:19
对一份项目申请书的意见(2015) 武夷山 1. 现在的申请书内容与文献计量学更接近。 2. “过度”引用怎么判断?有没有可操作的尺度?如果主观判断,会引来无穷争议,不如先不做过度引用的分析。 3. 建议补充一个内容:数字化普遍应用之前(如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和之后(21世纪后)相比,引用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4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与年轻朋友两次讨论学术问题(2016)
武夷山 2024-4-17 08:19
与年轻朋友两次讨论学术问题(2016) 武夷山 第一次 1. 对Leydesdorff教授的论文的分析可以写英文期刊论文,初稿还可以给他本人看,以验证某些猜想或分析结论是否正确、靠谱。 2. 如果评委问:如何判断供体方法隶属于哪个学科?怎么回答?比如,某情报学者是从一篇社会学文献中寻找到了方法移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478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与年轻学子讨论学术问题(2009)
武夷山 2024-4-16 08:50
与年轻学子讨论学术问题(2009) 武夷山 XX: 你好!我觉得按方案2计算博客的H指数是可以尝试的。博文被推荐次数受友情影响比论文引用还突出,回复次数与博主是否“勤劳”有关,都不是合适的指标。 存在问题是:H指数是想评价论文及作者的学术水平的,而很多博文可能是消遣性的,用H指数来评价,有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46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向博友解释为什么中信所的论文统计只统计第一作者(2014)
武夷山 2024-4-15 06:28
向博友解释为什么中信所的论文统计只统计第一作者(2014) 武夷山 X 老师好! 每篇论文的归属怎么算,取决于各单位的规定,不取决于期刊编辑部。如果是本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带学生的合著论文,学生做第一作者,导师也算完成了一篇论文;如果两位科研人员合著,只能算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77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对一篇报告草稿的意见(2021)
武夷山 2024-4-13 06:30
对一篇报告草稿的意见( 2021 ) 武夷山 看了约 20 页,觉得有些地方需要大改,故早点反馈。 首先,将指数的变化与一带一路关联起来,缺乏依据。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某一指数反而下降了,是否要归咎于一带一路呢?显然不合适。那么,将指数上升归功于一带一路也 ...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55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没有分类,就无法认识世界
热度 9 武夷山 2024-4-12 08:15
没有分类,就无法认识世界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4年4月12日) 世界混沌未分时,万物混一。自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开始后,世界就分化了。人类在认识世界时,也必然要对认识对象进行分类。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的新书Categories We Live By:How We ...
个人分类: 书评书介|4677 次阅读|20 个评论 热度 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