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d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deng

博文

通识教育该是什么样子?

已有 3222 次阅读 2016-3-4 23:1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通识教育

笔者在蜀都帝国大学念本科时,学校给每个人,甭管什么专业,都开了一门中华文化课。这是我对通识教育最初的印象,不分专业谓之通,博晓古今谓之识。

后来一些选修课,诸如茶艺,礼仪之类也被我有意无意归入通识教育的范畴,毕竟这些课没有专业门槛的限制,谁都可以修,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多少还是有些好处的。

其他学校怎么搞通识教育,笔者未历其境,不敢妄断,但从媒体一鳞半爪的报道来看,似乎也是以人文艺术类课程为主,偏于文史哲一类。

后来,大学毕业到南七技校念研究生,才对通识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南七技校是非典型的理科院校,作为理科院校,专业自然是些数理化工程类专业,但有别于其他理科院校,这里好像甭管什么专业,大一大二都得修许多数理课程,即使是管理系的学生也不例外。既然大一大二不分专业学基本上相同的数理课程,也就满足了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特征,通。掌握文史哲是一种识,那掌握微积分电动力学何尝不是另一种识。

南七技校似乎也没提过要搞通识教育,这样的课程设置好像历来如此,也不是近些年才开始。真要搞文史哲的通识,南七技校估计要抓狂半天,朱子阳明估计是玩不了,勉强也只能讲点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恩怨来凑数。

看来,通识教育并非只能是些软课,硬课也是可以通识的。

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这应该是许多人的共识。在认定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而非阶段性行为的前提下,我们的大学,也就是学习起点处的教育,该是什么样子呢?

起点处的教育,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的:它首先应该蕴含无限的可能性,能为后续各种知识和技能提供生发点;其次,它还应该足够精简,能让一个处于学习起点的雏儿有能力去适应和消化。目前的通识教育,流于花哨,形式花样太繁,而且大多不足以承担为后续知识提供生发点的重任。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偏文偏理都不应该,而应文理并重。只有文理并重的通识教育才能为后续知识提供足够的生发点,创造更多学习的可能。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文理并重容易浮光掠影,流于形式。所以有必要对课程进行精简。这种精简应该是砍掉一些枝叶,突出主干。凡是能自学的,通通砍掉,把课堂交给基础而艰深的课程。

通识教育应该是学习的攻坚期,因为这个阶段有老师有资源,应该致力于解决自学无法拿下的那些基础性知识体系。

开一门课,譬如<史记>精读,让老师带领学生从句读开始,讲讲龙门笔法,谈谈汉初制度~至于垓下之战的故事云云,留给学生自己去想象。学生可能会忘记故事,但籍此熟悉古文,从此能够阅读千百年前的文字,此课成矣!

开一门课,譬如<人间喜剧>云云,老师都不用说话,就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背,仿旧日私塾的样子,甭管学生读出了什么,只要从此他能无碍地阅读异国文字,此课成矣。

开一门课,譬如<托马斯微积分>,以初中数学为起点,让文科生无推脱之辞,仿高中学习之周考月考之建制,让学生的数学水平进入16世纪以后的水平,此课成矣!

开一门课,譬如<普通物理>,普通物理不普通,花一年两年,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即使不能多成就几个科学家,减少几个民科,此课也就成了!

至于化学,都不用放到通识教育中来,物理中讲物质结构的部分已经为化学提供了生长点,只要学生感兴趣,不难长出枝叶。若搞两年通识教育,苦修四门课,应该是能够打下坚实基础的。

笔者关于通识教育的一点看法,也多少是有感于当下高校改革而发的。学校最重要的,说到底还是课程,而不是谁当一把手,谁说了算的事。教授治校,院士上课,不讲基础知识,不能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足够的生发点,都是扯淡。稍微像样一点的大学,还有非教授的行政人员吗?而院士上课,就真能比一般讲师更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吗?至少英语学习上,新东方里的年轻老师可能要胜过不少教授专家。而南七技校在辉煌的八十年代,学生扎实的基础大多也只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杀手级年轻老师夯下的。至于另起炉灶,一会儿南方科大,一会儿科学院大学,还有搞中西结合新式学院的,真可谓药石杂投,现存的大学并非无药可救,而新兴的大学将来也有可能遭遇今日大学的困境。


搞好课程建设,文理兼该,为学生后续学习扫清障碍,才是通识教育应有之义,或许也才是当下高校改革的出路所在。
















https://m.sciencenet.cn/blog-1663505-960510.html

上一篇:为复旦的校庆宣传片叫一声好
下一篇:一个临时工,成就了中国科大的土豪

3 史晓雷 王安良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