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为了纳税人,中国学术官员应该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精选

已有 47226 次阅读 2015-12-28 13:45 |个人分类:教育科研|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中国, 美国, 日本, 夏威夷, Pacifichem

* 本文与微信公号  民间科学家(hfwang43)同步推送

为了纳税人,中国学术官员应该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2.27.2015

彩虹之上 (王鸿飞 摄于 Honolulu 12.17.2015)

走不出太平洋,如何走向世界?

上周在夏威夷Honolulu参加五年一度的Pacifichem 2015。这个会议的全称是2015 International Chemical Congress of Pacific Basin Societies (PAC CHEM™) (2015 环太平洋国际化学会议),由美国化学会(ACS),加拿大化学会(CSC),日本化学会(CSJ),韩国化学会(KCS),新西兰化学会(NZIC),澳大利亚皇家化学会(RACI)和中国化学会(CCS)共同赞助,环太平洋地区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化学会参与组织的国际化学会议,从1984年开始到现在一共举办了七届。据Pacifichem 2015的官方网站介绍,2010年的上届Pacifichem会议有12520人参会,提交了13268个会议摘要,有235个不同主题的分会会议。我个人到目前为止参加了2000, 2010 和2015三届Pacifichem,我的感觉是本届参会人数应该是只多不少。Pacifchem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术大会,参加会议的人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来自欧洲地区的科学家。

Pacifichem 2015 会议主页连接:http://www.pacifichem.org/general-information/about-the-pacifichem-congress/

国际上重要的大型国际化学会议中,最主要的是每年两届的美国化学会年会,另外有每两年一届的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的国际化学大会(World Chemistry Congress)和Pacifichem。相比之下,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化学会年会,这主要是美国化学在世界上的领袖地位,因此前来参加美国化学会年会进行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的化学家和学生众多。IUPAC这样的会议,尽管是国际化学大会,由于美国化学家相对参与较少,不同主题的分会会议也没那么多,反而并没有那么重要。Pacifichem上因为美国化学家参加较多,其实际的重要性应该超过IUPAC大会,只是周期太长是个较大弱点。中国作为崛起的科学大国,其国内的学术会议,比如中国化学会年会及某些专门的小型专题会议,的重要性也在增长。但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学大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会议语言还不能全用英文,二是国内举办国际会议的经验和相关经验还不够,三是相关的规定和机制还不够完善。

鉴于各种具体因素因素,如果中国化学界要在国际上起到更多的作用,实事求是地看通过积极参与和逐步主导Pacifichem是好的策略,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渐发展中国化学会和国内年会的国际影响。如果中国化学界要有一个国际发展战略的话,应该想办法积极参与,并且把Pacifichem逐渐办成每两年一届或者甚至一年一届,将Pacifichem逐步变成中国化学国际化的窗口。这是中国化学会的同仁们应该去思考的正事。作为中国化学会的终身会员,我个人自然是希望看到这样的发展。

目前在Pacifichem起主导作用的除了美国之外是日本。相比之下,在会议组织者和参加人数上,中国的人数远小于日本。如果要衡量中国化学的国际化和国际影响,组织和参加Pacifichem的中国化学研究者人数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如果在这方面连日本也超不过,中国的化学梦的该也就还只能是一个梦。

如何在Pacifichem上超过日本的影响,并且逐步起到主导作用,应该作为中国化学发展的战略问题来思考。这样的战略的推进,自然不是中国化学界自己能够做到的,需要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中国学术官员应该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和化学领域一样,中国科学的国际化和国际影响,与中国科学研究的规模和总人数相比是不相称的。要改变这样的状况的关键,其实在于学术管理机构的结构和学术官员在观念上的国际化。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国内的学术机构的负责人和学术官员应该经常性地参加主要的国际学术大会以及专门的学术前沿会议。

如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主管能够每年亲自参加两次以上的国际性学术大会,去听听不同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的报告,应该对于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有直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去检阅从自己手中拿到大笔经费的国内科学家在国际会议上的直接表现以及国际同行对这些工作的基本评价。这样在他们组织项目和资助新的研究方向,以及挑选国际顾问和国际评审人方面可以避免很多闭门造车带来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过多受国内某些专家有局限的建议和判断的影响。毕竟中国在主要的学术领域还不是国际领先,所以项目官员对于国际研究前沿的第一手认识相当重要。如果中国的学术官员不能够经常性地参国际会议,中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怎么能够做得好?除了Pacifichem这种国际大会之外,还应该有选择性地参加比较专门的小型国际前沿学术会议,这样在了解和评价具体的学术前沿方面有第一手的认识,也能够正确把握方向,选择应该资助的人才和避免少数专家的误导。

对于大学的院长和系主任,以及研究所的主管,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会帮助他们在了解研究前沿,认识和招聘不同研究前沿方向上的青年人才方面避免盲目性,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手下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程度和研究水平。通过第一手经验里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国际同行面前报告的水平和获得的评价来了解其研究水平和能力,以及将来的发展潜力,应该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鉴于中国科学发展的现状,中国的学术管理机构的项目官员有目的地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应该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推动才行。

无聊的具体问题

有人会说,如果有些学术官员把到国外开会的机会用来旅游怎么办?

这样思考问题的人,真是操心太多,而且无聊。

他们去开会,回来要写总结报告的好不好?他们的去开会的效果,也会通过把握学术方向和引进人才的效果体现出来的好不好?他们去开会如果完全不务正业,有其他人看得见好不好?

项目和主管官员没有机会通过第一手经验的机会去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现状,直接见识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人员是些什么人,事先认识相关领域未来的青年人才是些什么人,那才是真正大把地的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为了防止少数人的不称职而让更多的人无法去做真正应该做的事情,从来都是得不偿失的。

那些反对、阻碍和限制学术官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思想和做法,不知道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

不过,不管其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其结果只是会造成一个闭门造车的封闭的学术体系,让学术官员和学术管理人员远离对学术前沿的了解和第一手认识,同时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少数研究人员的左右和误导。这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节约研究经费

有些人会认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费用高,这其实是狭隘的认识。

学术官员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可以更多地避免重大项目和学术决策,以及人才引进方面的错误。这对提高研究效率,节约研究经费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与国际同行的直接交流,

直接了解最近的研究进展,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够被同行直接评论和挑战,这对避免钻进牛角尖和形成新的想法非常有帮助。通过提高研究效率,才会避免研究经费的浪费和误用。这些都是学术会议最重要的基本作用。

有人说,研究人员要有邀请报告才应该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样可以节约经费。如果真这样做,青年人才和新的工作大多都会被扼杀。

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新人,或者希望在某一个新的领域开展工作,谁会一开始就请你去做邀请报告?这样的情况下,去开会是去学习和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和现状。我自己在刚开始做独立研究的时候,就经常主动到相关领域的会议上去做一般的学术报告,或者贴墙报。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一个刚做独立研究的人需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研究和认识自己这个人。我看到不少在某些方面已经很著名的科学家,在开展新的方向的研究的工作的时候,也是从做一般的报告和贴墙报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影响。像Gordon Conference这样重要的小型学术会议,邀请报告很少,而且很难会有人能连续两届做邀请报告,绝大多数参加的人是贴墙报和参加讨论新的尚未发表的结果,如果不经常参加某个领域的GRC,很难在该领域有足够的影响。研究缺乏效率和影响,所做的研究才会造成更多的浪费。

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除了提高研究效率之外,还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讲么?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有节制,国际会议并非参加越多越好。不过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学术官员、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的次数和频率明显过低,不思考如何促进和增加,岂不是南辕北辙?

为了纳税人,还是让大家还是多参加点国际学术会议,少点闭门造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与微信公号  民间科学家(hfwang43)同步推送
** 加微信,请搜 民间科学家 hfwang43 添加,或扫下面二维码。




https://m.sciencenet.cn/blog-176-946420.html

上一篇:好的科学研究与对影响因子没贡献的诺贝尔奖论文
下一篇:纪念一位未曾谋面却骤然而去的学妹

58 彭真明 徐令予 武夷山 史晓雷 王涛 陶凯 陈冬生 田云川 高峡 黄仁勇 杨顺楷 冯兆东 王贵林 刘捷 高友鹤 余宗宝 韦玉程 张波 金拓 蔡小宁 李毅伟 曹俊兴 李永丹 任胜利 黄永义 吉宗祥 郭胜锋 王庭 王枫 庞晓明 梁进 曾荣昌 郭向云 严运安 李勇 王庆楠 张立学 许洪光 冉思伟 陈学雷 蔡志全 郭奕棣 赵凤光 李万峰 姚伟 王志威 biofans decipherer XY chaijf zjzhaokeqin eiav66 htysth dailiangren wou ssuutt ffwb07 cross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