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ohuiqian 心境若水水清明 世事束阁阁自成

博文

【大学咖啡】(6)二十岁的单车

已有 1864 次阅读 2008-11-21 18:36 |个人分类:大学咖啡|关键词:学者| 大学, 北师大, 黑车

“请问您要传呼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电话那头问道。

“我要两辆!”我大声回答道,心里紧张的发抖。

 

【设计对白】

路人甲:“喂!站住。”

路人乙:“您说我么?”

路人甲:“嘿!就是你!偷我车的小偷!”

路人乙:“这车是我刚买的阿,100大洋呢……”

王小帅有个电影,叫做《十七岁的单车》,想必很多人看过,虽然它算是中国的“十大禁片”之一。禁止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人家嫉恨小帅哥不打招呼就悄悄在柏林电影节搞了个银熊奖,事实上,应该是该片涉及了北京一个最大的风景——黑市二手自行车,简称“黑车”。

要问北京每天的车流量里面什么车最多,答案很简单——是自行车。自行车是北京最流行的代步方式。买小汽车买不起或者买了也养不起,房子都还没有,车子就再缓缓吧!坐公交车嘛,天天挤在沙丁鱼罐头里面还要忍受数小时的堵车,太痛苦;打的?别想了,咱们广大贫苦大众那能这么奢侈啊?走路?!要死人的!有本事你走路绕三环试试?所以两轮自行车是最经济实惠聪明的选择!!!那自行车里什么样的车最多呢? 不是崭新锃亮的新车,而是灰土锈迹斑驳的旧车,而且是二手车,更多的是黑车。北京的贫苦大众有多少,黑车就有多少,黑车市场的庞大和富庶,可见一斑!

来北京第一件经历的事情就是如此有趣:我和隔壁的湖南兄弟去买二手自行车。北京的黑车窝点很多,缸瓦市、三里屯、朝阳公园、五道口……,处处皆有,甚至于有修车的地方就有黑车卖。我们听说传言后,觉得买新车一是买不起二是买了容易被偷,所以在师兄师姐建议下,决定闯一闯缸瓦市。我的湖南兄弟——管朝同学,是一个比我还要胆小的农村孩子。我们两个坐了22路到缸瓦市,东张西望了半天也没发现有人上来搭讪卖车,心里一直犯嘀咕。就在这条街上,走过来走过去好几遍,还是没有遇到卖车的人。于是我们鼓起勇气,捏了一身汗,低声问了一生路旁小卖部的大爷,答案是因为严打黑车市场消失了。失望之余,突然发现路旁土墙上有一行龙飞凤舞的数字,抬头名曰:“出售二手自行车,云云。”于是乎,心头暗喜。我鼓动管朝在到旁边小卖部打这个号码,那是一个古怪的号码,也许北京的电话就这样吧,我觉得。电话拨了几次,终于拨通了。“请问您要传呼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电话那头问道。 “我要两辆!”我大声回答道,心里紧张的发抖。“请问您要传呼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电话那头再问道。 “两辆!”我重复了一遍,手心都是汗。后来,电话就无情地挂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电话原来是一个传呼台的号码而已……(ps:我之前从来没有打过传呼。)

吃一堑,长一智。有了这次的空手而归教训,我们就有新的认识了。在这里要非常遗憾地告诉各位一个秘密:我其实是大一时候才学会骑车。我上大学之前给我外公写的一封信里说道大学里的计划和打算,学会骑车,是其中之一。真是汗~!也属无奈,本人小脑不够发达,协调能力偏差,啥溜冰啊、跳舞啊、打球啊、打拳啊都是一塌糊涂,此为后话叙之。言归正传,也就是说我和管朝去买车的时候,我根本还不大会骑车。幸亏我们没买到车,要不我简直难以想象我从缸瓦市推车走回到师大,OMG!可是自行车毕竟是最佳代步工具,车还是需要一个的。有些人天天上课都骑车去,虽然只不过百米距离而已,那为抢座可立了大功!强烈的买车欲望支配着每一位新生,连我这个不会骑车的也在其中。

渐渐等我们熟悉了新马太和狮子坟小西天,也知道了金五星和牡丹园,我们也知道如何弄到自行车了。宿舍的八位兄弟各显神通拥有了自己的车,光荣跨入“有车一族”。有钱的林范和熙熙各自买了两辆三百大洋的新车外加几把大铜锁,胆子大又善于交往陌生人的开飞自己跑过去朝阳公园也骑回了自己的二手车,而聪明的永丰和滑润的海军则从师兄那得到一个门道——拣拼车。其实二手车可以买,也可以拣。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经验。每年大四的同学毕业离校,总是有人懒得带走自己的车,所以只能任其锈掉。看到每年清理车棚出来的一大堆没人要的旧车,有的同学就突发奇想,何不把废弃的旧车“拣”来,自己修理一下,组合一下各个部件,也是一辆不错的旧车啊!这就是“拣拼车”的由来。于是,得此之道,新生群里很快出现了拣拼车一族。

拣拼车的要决,是"望等拣拼"。首先是要观察,发现出一部呢认为还可以用但又可能是废弃的车,看它的灰尘厚度和锈迹程度,还有损坏情况。然后是等待,每天都看一眼那个车,如果连续一个月以上都没挪过位置,那应该可以确信是没主的车。然后就是拣,把车擦洗干净,堂而皇之拣出来。最后是拼,找到一些其他废弃车的零件,把车拼装好,再送到修车处仔细修理一番,就焕然一新了。一辆属于你的“拣拼车”就此诞生。

通过拣拼等一系列方式方法,我们新生们终于达到了人手一车的生活标准。我也拥有了我第一辆拣拼车,那也是我最后的一辆拣拼车。那时我们在龙门书局(就是出“三点一测”那个系列的出版社)打零工校对各种高中物理辅导书和高中老师的论文,每次来回都是骑车,我也就在摔爬滚打中颤巍巍骑车上路了。只是好景不长,大概过了几个月,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如文中那副漫画的图景:我在修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体育系的彪汉,口口声声说车是他的,我很无奈,体育系的人是谁都不敢惹的。更让我郁闷的是,陪同他的还有一个我认识的体育系家伙(这guy是个怪人,后文再叙)。他们冲的很得话,让我百口莫辩,只能说是从校外黑车市场买的。最后达成协议,我必须再出60块钱给他,算是买了他的二手车。那个郁闷啊!回去宿舍我都不好意思提这事,后来大家知道了,此事也成为了宿舍经典故事之一。不过从此,我再也没弄过拣拼车,如果真的“拣”了有主的车,那就实在太对不起人家啦!这辆唯一的拣拼车,伴随了我两年终于坏了。后来我决心再次踏上缸瓦市的地盘,这次我顺利买了个二手车,50块,便宜实惠。这辆车确实破,坐垫皮破了,挡泥板坏了,油漆也脱落了许多,可是我通过不断修理和保护,这车竟然一直伴随到现在!我与北京二手车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

说到这里,也顺便说说关于我所知道的一些自行车趣闻故事。北京黑车市场猖獗,偷车贼更是猖狂,据说偷车是里外合应的,校园里有潜在的“偷车大队”。某位教授一天上课说他丢了车,于是他学生问了问车的模样,第二天车很神奇地找回来了;某位大学生很气愤偷车贼,在自己车上加了十把锁,贴了个纸条:“看你怎么偷?”第二天车子还在,只是上面有了二十把锁和另外一张纸条,书曰:“看你怎么骑?”同样是某位大学生,给自己的车加了十几把锁锁在铁护栏上,留条曰:“有本事就偷吧!”,第二天,车子还是没了,锁全部在,一纸条曰:“别以为X大没有能人!”诸如此类故事是一箩筐一箩筐,当然难免有些编造的成分。我想讲的是我们西西349人所经历的自行车故事。比如林范和熙熙,我们宿舍的两位“公子”,花巨款买了两辆一样的自行车,用三把锁,各自锁一把再加一把锁在一起。某日上完课后回来,熙熙发现自己的车没了,那三把锁全锁在了林范的车上…… 又比如小川,辛苦做兼职赚来了500大洋,决心买一个好车,于是我们宿舍最豪华的车诞生了。没想到的是到了第十天整,车消失在化学楼下。“就算租车骑了,一天50,真tm够黑的,怪不得叫黑车!”小川悠悠叹道。还说林范,大三时又买了个新车,过年回家特意加了把锁,放在了车最密集的地方以不惹人注目。结果放完假回来,很郁闷地发现,车座没了……“这不是想让人被戳py么?CaO~!”最为经典的故事是小P。话说某日晚上,在众人都出去上自习而永丰和小P去了龙门书局的时候,小川回来取点东西,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小P的声音:“喂?是小川么?我在公安局,快拿学生证过来!!!”这可把小川吓坏了,心想小P是不是干了坏事被抓了?翻箱倒柜找到了学生证二话不说就开赴事发地点,在一个所谓的派出所找到了永丰还有可怜的小P。一问,才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原来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小P不小心撞到了一个路人,只见那人忽的一声,在地上咕碌转了1080度,然后一个漂亮的前滚翻站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说:“你要陪我的西服!”小P很紧张,问陪多少。那人伸出五个指头,小P掏了掏口袋,那人伸长了脑袋看。小P毫不犹豫地从口袋中找出十块钱说:“给你,找我五块钱!”那人恨不得当场运倒。“这点钱?洗衣服都不够……” 其实,他是要陪500块的,鬼晓得小P为啥认为是五块钱。可问题是,这并不是他进“派出所”的原因。小P后来赔了那路人50块算了事,可惜辛苦一天挣来的钱。之后的路上他们只好慢慢骑,穿越一个小巷的时候,发现前方闪现一人,一紧张马上刹住了车。没撞到那人,但是那人竟然前行而来,大声问:“你这车有牌照么?”“牌照?”小P立马蒙了,“没有,阿!”“那扣下了!哦,还有你的~!"他指了指永丰的车。"都跟我来一趟吧,谁让你们买黑车的!"他带了他们和他们的自行车进了这个“派出所”。小川赶到的时候,他们两个已经没了任何主意了。后来出示证件、登记、罚款,一项项做完了,三个终于回到了学校。那个时候,已经是深夜12点多,我们其余五个人一直很紧张,不知道他们三个消失到哪里去了。见到他们并问了原委,众人皆大笑,遂为349另一经典故事。

关于二十岁的单车故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叙述了。只是由此引出许多更为有意思的人和事,欲知他们的何等趣事,且听下回分解。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若水阁】(参赛科学博客),

欢迎投票支持我的博客!http://www.penrosent.cn/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102-205874.html

上一篇:【水煮物理】(11):苹果往事
下一篇:【大学咖啡】(7)孔桥相逢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