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活在当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qyang Shining through the suck life.

博文

神圣的分娩【转载】

已有 4146 次阅读 2008-12-11 01:15 |个人分类:未分类|关键词:学者| 生命开始的阶段, 提前四天欢迎王梓轩

        在经历了三次怀孕的欣喜和三次流产的打击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被迫保持沉默的意义,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我告诉了所有人关于我的第一次怀孕,但流产后却感到麻木。我想谈论那个婴儿——我们为他选的名字,分娩的日期,我偶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有失去孩子的打击。然而,没人愿意听我说。他们草草总结几句就结束谈话,说“许多人都流过产”,“不要担心”,还会“再次怀孕”等等。第二次怀孕时,我只告诉了少数几个朋友,随后又要告诉朋友我再次失去孩子时的那份痛苦,而那些好朋友甚至不知道我第二次怀孕。当第三次怀孕时,我沉默了,甚至为是否告诉我丈夫而忧郁不决。时至今日,许多人仍不知道我的第三次流产。

        但第四次怀孕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时我意识到,我必须战胜恐惧,与人分享怀孕带给我的兴奋,即使最终面对的是另一次流产。我的朋友克里斯汀娜告诉我说,“4”是个神圣的数字——有四个方向,四季,还有四种元素。我知道第四个孩子会活下来的。我忍受着独自感受怀孕乐趣的压力。但最终还是把怀孕的消息告诉了许多人——孩子是真是存在的啊。丈夫J.C.也和我一样由衷地高兴,并兴致勃勃地为分娩做准备。我们参加了一个为期12周的准备自然分娩的课程,叫做“布拉德利分娩法”,该课程鼓励额外请以为分娩伙伴来给予支持。我们认为那也是我们需要的,于是邀请了我们的朋友琳达共同参加指导课程,共享分娩之旅的奇迹。我们开始学习有关分娩的过程,了解自然控制疼痛所需要的那些支持等等。我们学习有关呼吸、分娩体位、视觉想象和分娩阶段的知识,并且知道了散步、交谈和拒绝使用不必要的医疗手段的重要性,而这些不必要的手段通常会被医生推荐使用。

        孩子的预产期是1993年5月15日,而我的羊水却在3月29日破裂,提早了6周——这太让人意外了。当时是凌晨3点。其实在家里等到分娩开始是明智之举,但我们无法留在家里,我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忧郁紧张,初为父母的我们匆忙拿起提早准备好的手提箱,在3点15分住进了医院,并立即给好友琳达打了电话。当时我的产道只开了3厘米,我知道到10厘米还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我们被安置在一间产房里,但大家很快就意识到分娩还没开始呢,但压力却来了。

        首次按要承受静脉注射抗生素的压力。一个护士吓唬我们,说如果不注射“孩子”可能会死。但我们从自己的研究中知道,在分娩阶段这种可能性发生的几率很小。我们还知道,静止不动会延缓分娩的到来。于是我们选择了口服抗生素,并不停地走动、走动、走动。

        其次,我受到了要求服用催产素的压力,一种加速生产的药物。同样,我拒绝因为事实静脉注射和非自然分娩的不可预测性而静止不动。我们选择等待并继续不停地走动,走动,走动。最终,走动和视觉想象诱发了分娩。

        结果,我在医院渡过了那个夜晚。我们三个人挤在那张单人床上看奥斯卡颁奖晚会。后来,J.C.会接休息转杯迎接伟大时刻的到来,琳达则和我待在一起,并开始使用视觉想想方法。她让我集中精神随着她的描述想象,我向她描述了一个我最喜欢的夏威夷海滩:Lanikai。这样,到了晚上11点,我很舒服的躺在床上,琳达一遍按摩我的双脚,一遍讲述着一副十分轻松而温暖的景象,我相信这些促进了我的分娩,并且在最艰难的收缩过程中,这种景象一次次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到第二天凌晨3点半(4个半小时后),分娩开始了。那种感觉最初就像在经期所经历的剧烈痛经一样。

        在持续了4个小时的整个分娩过程中,我必须待在产床上,以便持续观察孩子的心跳。我们拒绝了被这种安全带式的监控器固定在床上,而选择了间隔观察法,每5分钟观察一次,已确保孩子心跳正常,同时继续不停地走动、走动,走动。

        我们就像一个完美的团队共同工作着,憧憬着,创造并经历了最佳的自然分娩过程: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以及令人鼓舞的美妙的声音。我们所做出的明智的拒绝转化为力量、支持和勇气。我们的孩子,梅克纳 梅于1993年3月30日早晨7点59分出生,体重4磅10盎司,健康而漂亮。

~~~~~~~~~~~~~~~~~~~~~~~~~~~~~~~~~~~~~~~~~~~~~~~~~~~~~~~~~~~~~~~~~~~~~~~~~~~~~~~~~~~~~~~

        以上,是我在某本专业书上摘抄的,送给在离预产期还有5天时跑到学校来请我吃饭的小小姨。你是我近距离见过的第一个孕妇哦,我第一次摸到了孕妇的肚子,哈哈。

        祝宝宝健康出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135-206676.html

上一篇:让自己变得更好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