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菜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nshiphy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leilphy@gmail.com

博文

高等教育应回归“高等”【转载】

已有 3820 次阅读 2009-5-12 12:15 |个人分类:立此存照|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高等教育, 文摘, 回归

        前几日博主去民大朋友那里玩,回来时顺手拿了一份民大研究生会办的报纸《民大研究生》(2009年5月8日总第29期第八版),上面有一篇刘天骄写的题为《高等教育应回归“高等”》的文章,引起了博主的注意,转载至此,以飨众位。从题目即可以看出,此文是一篇充满批判意味的杂文。但博主转载此文,却绝无批判的意味,现在批判高教的声音很多,且大多振聋发聩,无需博主再多此一举。文章中较为集中的反映了现今高等教育的弊病,博主转载在此,就是想做一个历史的记录者。博主在想,50年后我们的孙子辈也许能受到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希望他们能看看爷爷那时所做的努力和牺牲,正所谓忆苦思甜也。——博主

作为国家“211”“985” 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也许在老一辈人或置身校外的人眼里,我们正接受着他们梦寐以求的“高等教育”——坐在窗明几净的大教室里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穿梭于书香氤氲的图书馆感受知识与智慧的熏陶,远离纷繁复杂的社会尘嚣与勾心斗角,天天以书为伴以茶会友,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谈理想谈奋斗......事实上,也许这些美妙的幻觉是我们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但这些只存在于离开校园之人的回忆中或未进校园之人的憧憬中,真实的我们是如此的“草根”一族,彷徨多于坚定但又不愿盲从,无奈多于期待但又不肯放弃。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曾联合开展一项调查,共有7730人参与了受访调查,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有4865人。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认为经过两三年的学习,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并没有提升多少,而且还丧失了获得好工作和打拼的好时机。对于这个结果,不知教育主管部门、大学教授、大学毕业生们有何感想,也许他们会拿出种种理由试图推翻这个结果,但纵观横比各国的研究生教育,我们必须冷静地对待这个问题,必须相信这个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生教育状况。

电影台词说的好“21世纪最缺什么——人才!”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富足了呢?科技进步、粮食高产、经济腾飞,相应的国民整体教育水平也得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似乎在当今这个快餐时代和“缩略时代”已经过时。近几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每年都在高速增长,平均25%的增长速度,几年就翻了一番,这还是在考研热降温的前提下得出的结果,在没有完善的政策指导、学科水平、培养机制、管理措施和社会就业保障的情况下,高校研究生大规模扩招,跟本科生几乎一样的规模。至今,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种规模和速度让国外教育界咋舌。

数量上去了,但质量怎么样呢?显而易见,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能够分配到每个研究生头上的资源因为人数分母的增加而被稀释。一位导师一届就带六、七个研究生与博士生,有的甚至多至十五六个,加上一学期开三、四门课,还要忙于各种事务,要做到细致辅导,因材施教,就算是孔圣人也力不从心了。同学们在私下称导师为老板,甚至是科研包工头。导师带领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参与项目写作,成为现有科研体制内主流的教学科研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有益的一方面是带来一定的物质收益,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掌握和消化理论知识,获得就近实习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一些导师忘却了对学生教育培养的责任,把研究生当成简单廉价的劳动力。有些导师缺乏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甚至对学生论文中的抄袭也无暇顾及和觉察。

学校开设的课程安排密集,内容陈旧更新不足,缺乏学术研究的科学实践指导。同学们多是第一学年疯狂上课修满学分,第二、三学年出去调查或实习,为工作而奔波,顺带完成不伦不类的论文。多数研究生撰写的学术论文质量不敢令人恭维,创新不足冗长有余,体系不成拼凑有余,论据不足编造有余。即使这样,学校依然制造着“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的传说。 当初辛苦进了校门门,如今宽松出去了校门。我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了吗?

现今全国知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3%,大学生会为一个卖猪肉的岗位而挣破脑袋,大部分工作人士认为学生学校所学与他们的工作需求严重脱节,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常常遭到他人的质疑与排挤。学生往往是幼稚鲁莽、有待社会磨砺的底层社会人。然而,想想当初决心上研的原因,是追求学术的壮志未酬,是留恋校园的纯真浪漫,还是面对现实的被迫选择?我相信大多数上研之人的初衷,无非是为应对当前招聘单位非理性的高门槛,想提高学厉,找工作时方便一点挣钱多一点。但事实又是怎样,当我们走出校门,拿着三年光辉岁月换来的知识与能力的证明纸张之时,却发现这些自认为含金量十足的证书如同通货膨胀时期的纸币一样,骤然贬值,招聘会上满天飞,飞到哪里就消失在哪里。在茫茫人海中,此时我们只有面对苍天,扪心自问:“我是谁?”

作为个体的自身和社会的一员,我们在改革中寻找出路,在改革中寻找未来。作为草根一族,我们真诚建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应回归“高等”,突出“高等”的意义。高等教育人才不在数量之多而在质量之精。研究生的招生专业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招生数量应与学校教学资源相符合。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进一步理顺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明确彼此间的责任和权利,增进三方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单位公平、公开、公正地落实多元化的奖学金激励机制和培养淘汰机制,激励研究生刻苦努力,开拓创新,保证学位的高质量和品牌;导师的教书育人应得到更好体现;研究生更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术研究,放平心态摆正位置,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既然选择了“高等”,便只顾勇敢攀登。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因为我们步伐的加快,变化的提速,全球的不确定,我们坚持却找不到内心的依据,我们放弃却发现新的开始太艰难,我们寄居在别人的领地却不情愿,我们坚守在自己的船上却难以靠岸,我们徘徊却丧失了应有的机遇,我们奋斗却看不清前方的急流险滩,我们焦虑却不知其所以然,我们淡漠却无法面对内心的呼唤......但是,我们仍然相信国家、相信自己,努力在社会快速跳动的脉搏中寻找心灵的稳压器,力争在世界的不确定性中掌握前进的方向盘。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199-231402.html

上一篇:《有偏向的Hurst过程》一文有更新(New Additions to the Biased Hurst Process)
下一篇:类星体一贴有更新(New Additions to Quasars)

1 李宁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