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小费思维

已有 2479 次阅读 2022-5-7 21:43 |个人分类:三句不离本行|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相信很多人觉得小费就是"小"费,不值一提。小费为什么是一种思维?下面我细细道来。

   我们花钱买服务,一般来说服务是有标准的,达到标准就合格,合格后就支付价款。价款一般是先前商议的,或者挂牌价。

   假如服务结果比标准高一些怎么办?我们是不是给点小费?很多人觉得不应该给小费,原因很简单——价钱是原来说好的。可人家做得超出了标准,是不是该给点,鼓励一下?

   人们努力工作总是希望换回一些回报。如果产品质量更好的人没有得到好的回报,就只会让大家尽可能沿着合格的边沿做事,即满足“合格”,而不是“优质”。高质量没有高回报只会让人们少付出,从而降低质量。

   在现实中,很多的服务并没有绝对标准。没有绝对标准,也就意味着两方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理解,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假如对方不合标准,但符合绝大多数人的要求,给不给钱?而又约定不清楚,怎么办?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做一名监工。为了减少此类矛盾,国人喜欢找熟人做事。熟人之间互相了解,结果相对来说是确定的,缓解心中的焦虑。

   人们为什么不好好干?因为干好了也不多给钱。

   “小费”是事后给钱,也就是根据服务成果给钱。结果超出了标准,多给点,鼓励一下,就会带来带来新变化。“小费”把固定价格变成“非固定”价格。自然,那些质量好的,价格自然高;质量差的,价格低。抠门的雇主也后,毕竟是少数,大家“以后”也会多注意。这就必然导致服务人员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以带来更多收入。整个社会就充满正能量。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是一种交易。假如我们把眼界太高一些,就会发现社会就是各种“交易”构成的,比如在商店中采购,邀请家庭教师,家庭医生,请人帮助修理,到饭店吃饭等等。在商店中采购商品,一般产品质量比较有保证,相对好一些。因为商品是“见货付款”,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会交流讨论哪个老师水平高,哪个大夫水平高,哪个律师水平高。商品是“见货付款”,而服务正好相反。如果质量高则价格高,自然会提升服务人员的努力。

   “小费思维”有助于在交易双方之间建立平衡。作为一名服务人员,在可能情况下把事情做好一些,就有更多小费拿。那么,就有了把事情做好的动力。服务人员可在工作努力与小费收入之间做平衡,自由掌握。

   对于没有小费的固定价格服务,我们所有人肯定只会考虑自己,不会多付出一点。那么只能按标准做,甚至尽可能往低了做,因为可以节省体力。如果没有标准,所有服务人员就只有比拼价格,进入到一种“竞次”状态。导致双方都带来损失。

   “小费思维”古已有之。在古装电视剧中,老板会给下属年金和鼓励。地主也会给长工准备点年货,作为鼓励。在30多年前的农村,当时也盛行“留钱”。被服务的一方会多给一些,而服务一方不会全部收下,而是返回一些。价格可以变动,做得好就多收一些,做得差就少收一些。如果各方都不满意,就只会产生一次性交易。

   以上讨论了各种明面的交易。如果再扩大一点,把社会中的各种活动进一步抽象,就会发现可以用“契约”来描述。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谈到了人、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卢梭看来,人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每一个关系都可看作一份契约。人与社会之间可以说存在一份“契约”,也可以说存在大量的契约。当然绝大多数的契约都是默认的。我们走路上、坐车、采购,工作中与同事之间的交互,以上所有的一切都会涉及到隐含的契约。因为有这份契约,所以一个人在公园滑到,可以控告公园管理单位没有做好管理。一个人买票,运输企业就有责任安全地把人送达目的地,哪怕就一个人坐车。

   当把“小费”思维加持到“契约”上,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打工人做的工作超出了期望,就能得到工资和待遇提升,即给“小费”。打工人就会努力工作。当然,一些企业盛行“绩效工资”,与“小费”类似。

   人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每一个关系都可看作一份契约。“小费”不仅是一种行为,更应该是一种习惯。“小费”是一种双赢的策略。有人说要感恩,却不愿意为其他人超额的服务支付“额外费用”,这算不算真的感恩?在这些契约中,当对方做的好时,我们需不需要保持一点感恩之心,给一点额外的报酬作为回报?

   如果按照“反正基本的钱付了,额外的钱一律不支付”的态度做事,自然会导致大家尽可能实施低质量,即按最低质量服务。

   相信很多人认为“小费思维”会带来贿赂。假如某人不给小费的,接受的服务质量会大折扣。存在这种想法很正常,如何避免贿赂问题?根本在于竞争和约定。假如服务达到了双方的约定,服务人员自然没犯错误。接受服务的一方也没有什么损失,各得其所。“竞争”代表着有很多的服务人员,客户有选择权。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346-1337510.html

上一篇:经济发展的困难在什么地方
下一篇:从成吉思汗讨论“权力加盟”

2 许培扬 汪育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