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之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rer009 西藏农牧学院

博文

从生态学角度看中国设置18亿亩耕地红线的必要性

已有 4696 次阅读 2009-1-3 14:27 |个人分类:学术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生态学, 耕地, 18亿亩

   
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教授《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的文章,觉得这位老先生说的不妥。以往关于这方面自己也有很多的话想说,就借这次机会结合我所学的生态学专业,探讨在中国设置18亿亩耕地红线的必要性和从质与量方面解决中国粮食供应问题的策略。

1 从生态平衡看中国粮食供需关系
生态平衡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一是相对静止稳态,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基本相当。二是动态稳定状态,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围绕着某一个值上下波动。三是非平衡稳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总是输入大于输出,系统始终保持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稳态,一般生态基础条件比较差、一旦受损不易恢复的生态系统适于保持这种状态。

从生态平衡的表现形式看,粮食供需之间保持第三种状态,即非平衡稳态对于中国比较适宜,让粮食供应总是大于需求,保持一种远离供应平衡的状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必须的,毕竟如果中国的粮食供应一旦出现稍大的缺口,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而且这种情况一旦真的发生,其对中国经济上和政治上所产生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因为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口如此众多、各地发展如此不平衡、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于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好多决策都要在这个国情下进行。

粮食的生产过程是依赖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来完成的,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是依靠一定的水、肥、气、热等条件保障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粮食的生产过程受气候、环境等条件制约(此外还受经济因素、农资供应状况等因素制约),由此导致粮食产量年际间变化较大。粮食生产中制约性因素不仅数目多,而且很难准确预知各变量累积后对粮食供求关系的综合影响,没有人可以根据以往历年的粮食供求状况在可靠精度上预知五年或十年后的粮食供求关系,更别说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加剧和影响范围的扩大、国内人口增加、城镇扩张,以及国际上能源战略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很难知道这些因素对不远的五年或十年后的中国粮食供求形势影响程度究竟会如何。

因此在当前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来说,不可以让以往的粮食供求状况和国际市场粮食贸易状况成为今后不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依据,在中国尽可能保证足够多的耕地面积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这与为什么是18亿亩这个数量指标没有多大的关系。中国的后备土地资源状况恶劣,作为一种几乎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我们现在所能勉力保持的耕地面积也只有这18亿亩了。

2 从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之间关系看中国的粮食供需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截然分开,甚至把经济规律超脱于自然规律之上,强调自然规律要服从于经济规律。这种认识在历史上一定时期,对于调动人们改造自然的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日趋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食物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已经充分证明,是生态规律制约经济规律,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生态规律是在广阔的生物圈内起作用的,而经济规律却只仅仅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中起作用。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运行,具有相当的滞后性,众所周知,西方等奉行自由市场主义国家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与此直接相关。

如果不是政府无条件的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自由改变耕地用途,很难想象如果土地管制的口子稍一放松,“体制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注:一网友语)以及民众对土地的需求将究竟会占用多大规模的耕地。在地方上普遍把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情况下,很难在耕地利用上均衡考虑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从市场经济方面来说,商家通过以土地为载体对利益的追求是没有底线的。即使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在当今生活紧张、纯正绿色农产品对绝大多数人一品难求的情况下,恐怕城镇中的绝大多数中产阶层民众都想在农村中建个有墙有院、有房有园的农庄吧!如果把对耕地的需求真的基本上都得到满足,恐怕二三十年后,中国的耕地总量只剩下8亿亩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此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的广大农民来说,耕地仍然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即使在当今政府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的时代,耕地仍然能够为弱势的农民及其子孙的生活提供相当程度的保障,最起码耕地保证绝大多数农民能够吃饱饭而不会都去劫富、造反。想想以往三十年间发生的城镇化扩张过程中,那些失地农民群体的分化过程和结果,以及相当部分农民子女的教育和生存状况,可能会对我上面的说法体会得更深一些。


附:至于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有无必要”的讨论中列举土地复种等例子来说明技术进步提高粮食产量的情况时,我觉得这么说很没有意思。当提到这些技术进步的例子的时候,怎么不提提每年中国因风沙毁田、土壤次生盐碱化而放弃耕种的例子呢?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总不能光捡好听的嗑儿唠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561-208318.html

上一篇:评《“欧元之父”吁中国发购物券 每人发一百元》
下一篇:从生态学角度看中国粮食供应的质与量问题(1)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