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张启斌创立的中华太阳历介绍

已有 14572 次阅读 2020-4-2 18:39 |个人分类:朋友的文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文章来源:转载

张学文注:朋友张启斌(大衍),推出中华的太阳历,这个动议进一步发扬了中华文化...下面是他提供的稿子


《哲学创新通讯》编辑问答



【编者按】《哲学创新通讯》准备刊载张启斌老师独创的“中华太阳历”。编辑部认识到,这部历法确属一种创新,可能千秋永存。为了慎重,主编卢其旺老师征求编委会同意,向作者询问了许多问题。其他编委成员,也觉得事关重大,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张启斌老师均一一做了回答。整理这些问答,发现是一篇很好的有关“中华太阳历”及有关天文知识的普及读物。特刊载出来,以飨读者。

该问答分三个部分,一是中华太阳历优于其他历法,二是中华太阳历的编撰知识,三是中华太阳历的历史意义。


一、中华太阳历优于其他历法


编辑问:为什么要推出“中华太阳历”?

大衍答:中国是历法文明古国,但是在一百多年前,我们中国却不得不屈辱的引入西方阳历,孙中山先生说:“光复之初,议改阳历,乃应付环境一时权宜之办法,并非永久固定不能改变之事。以后我国仍应精研历法,另行改良,以求适宜于国计民情,使世界各国一律改用我国之历,达于大同之域,庶为我国之光荣。”

中华太阳历,全称是中华24节气太阳历。编纂“中华太阳历”,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天文科技的肯定与推陈出新,二是为了完成孙中山先生的一个百年遗愿吧。

编辑问:当前推行的公历,即西方阳历有什么问题?

大衍答:众所周知,西方阳历(公历),是罗马教皇十三世格里高利历,也叫耶稣基督历,每月天数参差不齐,且无有四季,其纪年和年首出于宗教原因,均是教徒们推论出来的,没有实证资料能证明其历史真实性,其星期亦与天文毫无关系,因此广受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诟病,国际上历改呼声一直未断。印度等国就曾向联合国提议修改公历,由于触及了西方7日星期宗教信仰而被无限期搁置。

编辑问:当前我们还在使用中国阴历,有什么问题吗?

大衍答:中国目前使用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即以阴历为主,以干支历和24节气阳历为辅的一种历法,建国初叫夏历,文革时改称农历。

历法在中国古代的功能,除了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授时服务外,更要为王朝沟通天意,趋吉避凶。因此,日食、月食,以及各种异常天象的出现,常被看做是上天出示的警告。所谓“天垂象,示吉凶,圣人则之”,因此至少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历法就走进了一条“阴阳合历”之路。元丰七年(西元前104年),汉武帝首次采用落下闳、邓平等人之建议把中国民间太阳历法即均气法24节气纳入《太初历》,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以正朔阴历为主,以24节气阳历为辅”之编纂先河。

综上,中国农历,是以正朔阴历为主的一种阴阳合历,即平年12个月354天(或355天),闰年13个月384天,且十九年七闰,因此,中国农历日期相对太阳黄经的位置很不稳定(前后相差可高达一个朔望月)。这样就导致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辛亥革命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12年通令改用“西方阳历”,同时并用国民纪年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沿用西方阳历,同时辅以中国农历。

编辑问:西方阳历有四年一闰,百年一闰,千年还有闰?

大衍答:众所周知,根据公元1980——2100年,每回归年的时间长度计算,1回归年约等于365.24219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根据121个回归年的平均值计算的结果,也即每个回归年的时间长短并不相等。

因此,编纂太阳历,一般都采用平年365天,这样还要余出5小时48分46秒,到第四年基本就要余出一天了,所以每四年要置闰一天。按照这样每四年插入一个闰年(天)计算,平均每年又要多出0.0078天,所以每400年又要安排减掉3个闰年,也即每400年安排97个闰年。这样还不够,每到一千年的时候,回归年时间还要有所偏差,所以还有闰分或闰秒等考虑,总之都是为了消除与太阳回归年之间的误差所采取的技术性修正办法。 

编辑问:西方阳历的闰年法是由什么部门制定的?

大衍答:现行西方阳历(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历,又译格里历,或称基督历、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西元1582年颁行。

格里历特别规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纪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设闰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历仅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闰年。格里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约每3300年误差一日。

因此,我认为,西方阳历闰年法,是由罗马教廷参照天文统计数据而制定的。

编辑问:西方历法具有宗教色彩,它的元年是依据什么?

大衍答:“公元”产生于公元6世纪。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西方僧侣们几乎把任何事情都附会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个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为了预先推算七年后(公元532年)“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耶稣出生于古罗马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284年的说法,主张以耶稣出生之年作为起算点的纪年方法,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会把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将此纪年法在教会中使用。 

因此,西历元年只是一种推论,或叫臆想,因为没有实证资料证明其历史上真有其元(即官方政府颁布的历法),也即完全是出于宗教信仰而由教徒们附会出来的。从这点来说,西历纪元远远比不上“中华太阳历”有汉武帝元丰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并明确记载采用落下闳、邓平等人之建议把中国24节气太阳历法纳入其中,这样实打实的证据才有力。

就是说,西历实打实的证据是狄奥克列颠纪年元年,而之前的284年是教徒们附会出来的,也无法理依据。这样来看,西历元年要比中华太阳历元年,晚了104+284年,即388年。

编辑问:圣诞是12月25日,为什么元旦是1月1日呢?

大衍答:上边已简述,西历元年是教徒们推论并附会出来的,因此我认为,圣诞日即耶稣出生日是12月25日也是推论出来的(即不是准确的),而圣诞日与元旦如此巧合,应该与西方7日星期宗教信仰有关,即耶稣出生7日后即为元旦。

关于“元旦”这一词汇,在此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元旦”本是中国本土词汇,原指中国农历新年,即“正月初一”。民国初年,西历被引入中国,为了推行西历,袁世凯把元旦这一名词按在了西历新年头上,而中国阳历概念的“春节”(原指立春),又被按在了中国阴历新年头上。

中华太阳历,最早是利用天文观测工具“圭表”测量日影长度为天文依据的,日影的最长时刻,即冬至,就是确定太阳回归年的最好依据。因此中国早期历法,例如“夏小正”就是以冬至为新年元旦,至今中国民间还有“冬至大如年”、“冬至吃饺子”等诸多习俗和说法。中国古人后来可能认识到冬至正处于隆冬时节,没有新年新气象,才把新年延后46日,也即推后到“立春”这一天。总之,中国本土的新年元旦,既符合天文,又符合人文。 

反观西方阳历新年,最初应该也与太阳回归日影长度有关,因为其元旦距离日影最长时刻“冬至”非常近。因此,我认为西历新年元旦的制定,基本还停留在中国“夏小正”历法阶段,而且还很粗糙,也即等于是中国太阳历法的1.0版本,充其量为中国夏小正的1.2版本。 

编辑问:西方宗教林立,千年来发生的宗教战争与公历有关吗?

大衍答:这方面知识我没有研究,不过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存在严重冲突,因其“圣诞”不同,年周期不同,可能是导致西方两大文明冲突的一个原因。

编辑问:中国阴历以月亮运行周期为主,它与太阳运行周期是怎样调节的?

大衍答:中国阴历以月亮朔望月运行周期为根据,大月30天,小月29天,因其“天”用的还是太阳日的天,所以只能叫其“阴历”,不能叫其“太阴历”(注:太阴历在我的另一项研究《人类生物钟新说》中,大有妙用,在此不展开说明了)。

中国阴历与太阳运行周期调节,主要是靠“十九年七闰法”来调节,大体就是三年或两年加一个闰月进去,这样就可保障中国阴历平均历年与太阳回归年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致,这是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也是中国古人的一大发明。

我认为,中国阴历也应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一项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问:中国阴历有三年一小闰,五年一大闰的说法?

大衍答:中国古人经过长期摸索与实践,总结出的“十九年七闰法”是非常科学和实用的。根据十九年七闰法,平均每年要多出0.3684个月,这样三年闰一个月,时间还是有点多,因此实际情况有时是两年一闰,即时间有所提前,这就是大众理解的“三年一小闰,五年一大闰”,这与前文所回答的阳历“百年闰、千年闰”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消除与太阳回归年之间的误差而采取的技术性手段。

编辑问:中国阴历的闰年法是由什么部门制定的?

大衍答:在中国古代,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是皇权的象征,列为朝廷的要政,因此历代王朝都会在政府机构中设有专门司天的天文机构,称为太史局、司天监、司天局、钦天监等,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专门知识的学者进行天文研究和历书编算。

在当代,我想应该是由国家天文台或国家授时中心来制定。

编辑问:中国阴历是以什么计年的?

大衍答:中国阴历是以天干地支,也即俗称的“60花甲”纪年,传说是黄帝时期所创立(包括黄帝历在内的古六历均已失传)。西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的时候,正赶上甲子年甲子月,因此《太初历》在中国纪年史上拥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编辑问:中国阴历有元年吗?

大衍答:应该有,我想应该可追述到轩辕黄帝历那里,可惜中国古六历均已失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阴阳合历,即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包括24节气在内的中国农历之元年,应该就是元丰七年(西元前104年)的《太初历》元年。

编辑问:中国阴历没有元年的纪年方法,怎样计算其循环呢?

大衍答:天干地支纪年法,就是六十花甲纪年,也即数学60进制,再加上各朝皇帝之年号,同样可以精确计算其循环。

编辑问:中国阴历的十二生辰有什么来历?

大衍答:通俗的讲,十二生辰应该对应六十花甲的十二地支,即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日分为十二时辰,并用子丑寅卯……来表示。

中国古人对“十二”情有独钟,不单单与一年有十二个月有关,据我研究还与管子的四时五行历有关。据记载,管子的四时五行历,以十二天为一周期,也即一年有三十个时节,后来三十时节为了融入中国阴历系统中,才缩减为24节气(可参见,我入选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论文《管子四时五行历与24节气之演变关系》)

编辑问:中国阴历的十二生辰很有趣味性,中华太阳历中能够保存吗?

大衍答:中华太阳历,仅仅把中国阴阳合历进行了解构,也即把中国阳历从中萃取出来,再复原为一个完整且纯粹的中国阳历计历系统,因此中国传统历法中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不会改变的,都会完全保留,包括十二生辰。

不仅如此,中华太阳历各种历史文化概念,例如阴历节日和阳历节日等概念非常清晰。例如重阳节与清明节,很多人弄不明白是阳历属性,还是阴历属性。在中华太阳历中,大家一看便明白:重阳节是中国阴历节日,清明节是中国阳历节日。

编辑问:中华太阳历以什么基础为计算的?

大衍答:“中华太阳历”以太阳回归年即均气法二十四节气为其计算基础,因此,“中华太阳历”仅仅是把传统阴阳合历进行了拆分,再进行完整复原,最后重新组合为相对独立的以24节气阳历为主的一种“阳阴合历”。因此,“中华太阳历”才是中国真正的“农历”——因其日期与太阳黄道位置保持永久固定不变,农民朋友可根据其日期从事农业活动。

反观现行的传统农历,由于其日期以阴历为主,且19年7闰(闰月法),因此每年日期在季节上上下浮动非常之大,因此农民朋友是无法根据其日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朋友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看24节气,而不是看农历日期。

中国传统农历,因其日期与太阳位置不固定,只因其含有24节气才称其为农历,实在太勉强了,在学术上是站不住脚的,这也是很多学者一直呼吁“要把中国农历之称呼,改回中国夏历”的一个原因。

编辑问:二十四节气是哪些?

大衍答:众所周知,春季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夏季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秋季六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冬季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华太阳历”也不例外。

编辑问:中华太阳历有没有闰年?

大衍答:当然有,因为任何历法都是以地球相对太阳自传一周为一天,而一个完整太阳回归年不可能被12月整除,而编纂历法又不能使用“小数”计历,因此实际编纂历法的时候基本都采用“余数不用,凑整置闰”之办法。“中华太阳历”置闰法,与西方阳历采用最新天文数据置闰方法完全一样,即四年一闰,四百年再减3闰。因此“中华太阳历”之日期,与西方阳历之日期能够一一对应,并会永远固定下来,包括24节气交接日也能与西方阳历之日期保持永远固定不变。现行农历不是这样的,后边我会单独回答。因此我才说,“中华太阳历”可以被世界人民通用,甚或可以取代西方阳历。

编辑问:中华太阳历感觉没有闰年,真是方便。是这样的吗?

大衍答:准确的说,“中华太阳历”不是没有闰年,而是也有闰年的。只不过它是把传统中国农历的2-3年就闰出一个月,变成4年才闰一天,因此大大提高了计历精度,而相对“感觉没有闰年”了。计历精度越高,我们使用起来就越方便和实用。

编辑问:中华太阳历的元年是怎样计算来的?

大衍答:中国24节气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制定的《太初历》。西元前104年,汉武帝首次采用落下闳、邓平等人的建议把均气法24节气太阳历法纳入《太初历》,开创了中国历法两千余年“以正朔阴历为主,以24节气阳历为辅”之编纂先河。因此,《太初历》元年就是中国24节气太阳历法,也即“中华太阳历”之元年,而且是汉武帝亲自颁发的官方证书。

编辑问:有更好的计算元年的方法吗?

大衍答:当然有,不过有待国家组织天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共同认定,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考古资料。

中国人使用太阳历的历史非常悠久,实际上我们还可往前追溯,因为有记载:黄帝命羲和占日,并发明了最简单最科学的天文观测工具圭表,也即我们通俗说的立竿见影,还有《管子》一书记载的四时五行历:一年30时节,每个时节12天,这都是中国很早期的太阳历法。2018年我参加北京世哲会,有一篇入选论文《管子的四十五行历与24节气对应演变关系》,我在这篇论文中把管子的四时五行历与24节气进行了对接,也即在学术上把中国24节气至少向前推进了1000年。但是由于《管子》一书记载的“四时五行历”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目前只能间接的看到一点历史资料,加之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古代官方政府认可的其它资料,因此“中华太阳历”之元年,目前只能以24节气即《太初历》元年为历史依据。关于管子四时五行历,也即先秦十月太阳历,我将在下一阶段推出,并与洛书数和易经八卦数做逻辑推演与对接。

此外,“中华”这个词汇,是秦始皇首先提出的,因此“中华太阳历”元年,也不能超过秦始皇年代,我是这样认为的。 

编辑问:其他国家有没有自己的历法?

大衍答:我相信,任何从渔猎文明走进农耕文明的民族,都有过自己的历法,只不过很多民族的历法都在民族融合中,或在民族冲突中被消亡了。

目前中国传统历法,实际上也在与西方历法融合,例如现在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还弄出“圣诞节吃饺子”等笑话。但是,如果这样下去,或许再过若干年后,“圣诞节吃饺子”就不是笑话了,我们民族吃饺子的文化就会被圣诞节融合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元旦”这个中国古老的民族词汇与文化,已经被袁世凯不经意间被西历融合掉。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时候了。

中华太阳历一定会拨乱反正,碾轧西方阳历,因为在科学越来越昌明的今天,就看谁的历法更科学,更强劲了。 

编辑问:中国属于北纬30度左右,能够适用其他纬度吗?

大衍答:这个问题提的好!

中华太阳历中的24节气名称,或许不适合其它纬度和地区,但是其“年月日”计历方法和其规整的计历原则,是适合地球上任何纬度和地区的。

反观2016年中国已申遗成功的“24节气”项目,因没有适时推出“年月日”系统,实际上很难向世界其它地区推广,就其24个节气名称很多地区就很难接受,因此只能作为民族品牌向世界宣传而不能推广。我认为,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不把其规整而科学的“年月日”挖掘整理出来的话。

西方阳历每个月的月首,实际上也是有名称的,都是西方人所赋予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或战神的名字(传说还有教皇情人的名字),但是西历来到我们中国后,我们是不看这些名字的。同理,“中华太阳历”到了国外其它纬度和地区,24节气名称及其含义,当地人也可不看,即只用其“年月日”系统即可。 

编辑问:这么说来,中华太阳历真是比其他历法要好了?

大衍答:相对而言是这样的,中国是历法文明古国,中国有五千年天文科技发展史,还有大量的地表实物和出土实物能够佐证。例如位于北京东裱褙胡同保存完好的明清两代国家天文台的圭表,以及河南登封的古观象台圭表,还有出土的大量汉代便携式圭表,等等,这都是中华太阳历制定的科学基础和依据。




二、中华太阳历的编撰知识


编辑问:中华太阳历是以什么为计算依据的?

大衍答:中华太阳历是以中国古代圭表观测日影,也即科学而巧妙的利用圭表测量日影而得知太阳回归年准确时刻及其平气长度为依据的。当然,现在我们有了更加先进和精密的天文观测数据,可以直接采用这些数据。 

编辑问:是哪二十四节气?

大衍答:前文已述,即:

春季六个节气:
1月孟春“立春雨水”;
2月仲春“惊蛰春分”;
3月季春“清明谷雨”;

夏季六个节气:

4月孟夏 “立夏小满”;
5月仲夏“芒种夏至”;
6月季夏“小暑大暑”;
秋季六个节气:

7月孟秋“立秋处暑”;

8月仲秋“白露秋分”;

9月季秋“寒露霜降”;

冬季六个节气:

10月孟冬“立冬小雪”;

11月仲冬“大雪冬至”;

12月季冬“小寒大寒”。

红色为节,为每个月初的1日;紫色为气,为每个月中的16日或17日,,非常规整和漂亮。



编辑问:每月两个节气,一个月头,一个月中,是这样吗?

大衍答:这是中华太阳历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不仅如此,中华太阳历每月均以节气开头,以中气为月中,科学的利用了中国24节气来扮演历法的第一主角,因此月令七十二候也可一并复原回来。而在中国传统农历中,中国24节气只能憋屈的扮演配角。在当下,中国传统农历又在给西方不科学的宗教阳历做配角,因此中国24节气就被冲击的七零八落,哪个是节气,哪个是中气,很多人都分不清,而其再细分的“月令七十二候”由于24节气失节而早已淡出了公众视野。

编辑问:这样的排列真是美观啊!

大衍答:是的,自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创建《太初历》以来的所有阴阳合历,包括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传统农历,24节气都是很憋屈地扮演配角。如果当初汉武帝编纂《太初历》时,把24节气太阳历法当做主角,而把中国阴历做配角,那该多好啊(这或许是当年落下闳帮汉武帝编撰完太初历之后坚决辞官回到阆中的一个原因),如果是那样的话,现在世界公历恐怕就不会有西方阳历什么事了,做公历的应该就是中国24节气太阳历了。

中国24节气是漂亮的美男,在中国人心目中人见人爱,但是在传统农历中,却不得不入赘给相对蠢笨的中国阴历,因为这是汉武帝指的婚,而这一指婚,就是两千多年。

现在,“中华太阳历”等于是把24节气这一美男给解放出来了,并把汉武帝指婚两千余年的这一婚姻的主配角位置给互换了一下,即一直做配角的中国24节气做了户主,这样就使得中国太阳历一下焕发了新春。很像是现代的婚姻制度,阳主外(户主),阴主内(户从),二者相互独立,又可单独计历,而不是传统农历那样必须捆绑在一起且必须以阴历为主。

编辑问:为什么这样的排列没有闰年呢?

大衍答:中国24节气是太阳历法,也是有闰年的,只不过四年才闰出一天。反观中国传统农历,三年或两年就要闰出一个月,反差确实有点大。是相对没有闰年了。

编辑问:闰年是四年一闰,闰在哪一个月?

大衍答:这是一个好问题。中华太阳历平年为365天,其中3、5、8、10、12月为大月31天,其它7个月为小月30天;闰年为366天,其中2、4、6、8、10、12月为大月,其它6个月为小月30天。

当然,闰年我们也可以简排,即把四年闰出的一天直接放到1月末,形成1、3、5、8、10、12月为大月,其它月为小月格局,非常好记。记住这个规律,小学生闭着眼睛也能把中华太阳历排出来。

关于中华太阳历闰年安排,与西方阳历闰年安排法,其规律完全一样,都是四年一闰,而恰巧又都在同一年,也即都安排在被纪年数整除4的年份里,例如明年是中华太阳历2124年,2124可以被4整除,因此明年就是中华太阳历的一个闰年(366天)。明年西历是2020年,2020也恰巧可以被4整除,因此明年西历也是闰年(366天)。

需要说明的是,中华太阳历闰出的这一天,属于自然安排法,因此它会使月份更加规整和漂亮。反观西历闰出的一天放在2月,属于非自然安排法,也即是人为因素按排进去的,是非常不科学的。

编辑问:二十四节气是依什么太阳与地球的运行轨道制定的?

大衍答:均气法24节气如下图示:

 


编辑问:夏至日、冬至日是以什么为根据的?

大衍答:从上图可以看出,地球绕日运行,近似圆形。但因地球旋转轴心与地球绕日轴心存在着一个夹角,因此太阳直射到的地球上的光线,就会随时间而发生移动,对北半球来说,冬至日光照达到极限,南半球则相反;夏至日,二者关系正好相反。

编辑问:近日点(冬至)、远日点(夏至)以什么为计算根据?

大衍答:夏至与冬至,也即二至,传统方法是以圭表测量日影,即以日影最短与最长时刻为计算根据。现在借助更为先进的天文观测数据,国家天文台和授时中心到时会给出精准的时间,

在此我要说明的是,近日点与远日点之概念,也即“日躔盈缩”用于注历,是明末汤若望协助徐光启编纂崇祯历时搞的鬼。(后文还会详细介绍)

本人认为汤若望废除中国平气注历法,而改用定气注历,导致了中国24节气交接日每年都要与西方阳历相差一两天(例如每年的清明节,有时在西历的4月4日,有时候在西历的4月5日,有时又在西历的4月6日),因而“巧妙”破坏了中国近两千来的恒气历系统,为了凸显西历的准确性和唯一性,并为西历若干年后进入中国洞开了大门。我认为,这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帮中国皇帝改历的一大目的,即使得中国传统太阳历开始面目全非,并引发了中国保守派的强烈不满,遂使平气、定气之争成为清初中西历争的焦点问题之一,传教士汤若望为此也差点掉了脑袋。

中华太阳历,使用的是明末之前的均气法24节气,否则,如若仍旧采用定气法,每月天数就会出现28-32天的巨幅震荡,科学规整的中华太阳历是不能推陈出新的。这是一层窗户纸,300多年来我们中国人都没有发现这层窗户纸,被汤若望卖了还为他唱赞歌

编辑问:夏至日、冬至日有什么特点?

大衍答:在北半球,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日日影最长。这两至,在中国古代都是测定太阳回归年和制定节气的重要依据。南半球则相反。

编辑问:春分日、秋分日有什么特点?

大衍答:春分日与秋分日,白天与黑夜正好等分。春分日之后,在北半球白天时间日渐增长,秋分日日渐缩短。南半球与之相反。

编辑问: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怎样观察?

大衍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在中国古代叫四节,即:春节、夏节、秋节、冬节。在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工具圭表表盘上都有刻度,观测日影刻度,就能观测到24节气的准确时间。

笼统来说,立春日在冬至日后的第46日,即百姓俗称的“春打六九头”;立冬日在冬至日前的第46日;立夏日在夏至日前的第46日;立秋日在夏至日后的第46日。

编辑问:其他节气有什么特点?

大衍答:在名称上以中国农业特征和物候特征为特点,在日期上以太阳回归年被24等分,且以二至为标准。

编辑问:均气法与定气法有什么区别?

大衍答:千百年来,我们中国古人使用的都是太阳恒气历系统,也即把太阳回归年做等分。均气法24节气的特点,就是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天数做平均分配,因此每个节气的天数基本都一样长。

到了北齐时代,张子信发现了太阳的运动速度实际上并不均匀,存在着“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的变化。这一发现给中国的历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它直接导致了日躔表与内插法的产生,中国历法从此开始出现平气与定气之分。隋唐时期,中国历法正式出现描述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的“日躔盈缩”运算,但为保持中国古历传统,于是规定定气只用于日月交食等需要精确运算的问题,排算节气依然使用平气。明末清初,西方科学传人中国,汤若望( 1592—1666) 等传教士为彰显西方天文历法之长,遂将中国传统历法中的许多项目指责为错误,并进行了相应的删改,将“平气注历”改为“定气注历”即为其中之一。这引起了中国保守学者的强烈不满,遂使平气、定气之争成为清初中西历争的焦点问题之一。——参见张琪、郭世荣:《梅文鼎与江永的平气、定气之争》

本人认为,中国24节气由均气法改为定气法,从天文观测角度来看,是一种进步,但从历法编纂角度来看,是隋唐以来科学历法即“定气只用于日月交食等需要精确运算的问题,排算节气依然使用平气”的一种倒退,是极为不科学的,甚至破坏了中国科学历法的很多传统,例如百姓俗语的“春打六九头”,现在已不在“六九头”了,月令七十二候因失节已经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

精通历法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们,为何不把西历月份按地球绕日为椭圆分配呢?

毋宁说,西方传教士汤若望们的阴谋是成功的,他们忽悠中国皇帝把24节气做了原则性调整,使得中国阳历与西方阳历相比,每年都要出现了1-3日的偏差,因此使得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阳历系统也失去了信心,二百年后,也即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不得不引西方阳历进入中国。

编辑问:这样说来,一般天文爱好者都可以自行编辑历法了?

大衍答:准确的说,连小学生都能很方便地排列和编辑出中华太阳历,人们再也不用去查历书,或等授时机构颁布历书了。

因为,中华太阳历之日期是固定的,并且有非常好记的规律,即:平年3、5、8、10、12为大月;闰年2、4、6、8、10、12为大月,其中纪年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再加上,每个月的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以及中国还有24节气歌谣,非常好记。

编辑问:这对于天文学是大有好处的了?

大衍答:我认为现代天文学已经到了非常高级别的地步,而历法是用不到那样高级别天文数据的,特别是对普罗大众使用的民历来说(太阳历法当属于民历,笔者注)。之前人们对天文历算漠不关心,一生中国封建皇帝不容许百姓懂历法,二是中国传统历法什么都往里装,给百姓弄糊涂了(其实传统历法中的很多项目都属于天文内容,不应该强加于历法之中。历法是一把时间标尺,就应该简简单单,通俗易懂且实用化,西方阳历在这方面就占了便宜)。加之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忽悠崇祯皇帝把中国24节气均气法被废除,因此使得中国恒气历系统也被破坏了,别说普通人说不明,道不明,就是较专业的天文工作者也很难一下搞明白。

千百年来,包括中国天文学家在内,大家没有想到我这种编纂方法,是因为传统农历把中国阴历与阳历即夫妻二人捆绑的太死,也即太合一了。由于二者没有了自由度,因此人们把二者看成了不可分的东西,这样,中国历法由于数据太过繁杂而高深莫测,很多人也就敬而远之了。

中华太阳历,对大众天文学来说,或对小学生天文学知识的掌握,都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它简单直观,任何人不仅可以弄明白,而且可以闭着眼睛把它排列出来。对天文工作者而言,它也可以给出一定的有益启示,就是换一种思路看问题,不要墨守成规,不要一墨守“阴阳”成规就是两千多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墨守“阳阴”成规,或者墨守“单阳”成规,因为当今世界历法潮流就是单阳成规——太阳历。

编辑问:中华太阳历,可以普及到中小学,对天文爱好者具有促进意义吗? 

大衍答:是的,在中小学普及天文历法,不仅能促使中小学生对天文科学产生兴趣,同时也能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以及对各种数据的采集,什么时候精算,什么时候简算。

同时,对天文爱好者,以及对天文工作者来说也有促进意义,就是如何在诸多数据中去繁取精,取最有用的数据来用,并把数据变化一些花样来使用,不要墨守成规,不要等人家的不科学的宗教阳历都骑在你头上一百多年了,你还墨守成规。


三、中华太阳历的历史意义


编辑问:中华太阳历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大衍答:

1、普及我国古代天文学知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推陈出新的中华太阳历,可以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彰显我国古代天文科学,以及历法编纂科学的软实力,一洗我国百余年来使用西洋宗教阳历的耻辱,扬我国威。

2、编纂中华太阳历,也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百年遗愿。推广使用中华太阳历,有利于两岸人民的团结,对两岸统一大业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3、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有辩证唯物主义传统,二十四节气就是证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正好是相吻合的,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之关口,中华太阳历的编纂与推广,可以大大提振我们民族的自信心。

4、没有对比就没有结论。可使我国人民看清西方阳历的本质,并从被西历奴化我们百余年的文化中走出来,剪掉洋奴辫子,来一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真正中国科学文化的运动。 

5、在世界各民族文化融合中,以北纬30度历法为参照系,在不同历法融合中,明明白白过好各种文化节日:分清哪些是中国阳历节,哪些是中国阴历节,哪些是西洋节,哪些又是西洋宗教节,以及怎样过,怎样过的有意义,非常重要。

编辑问:内蒙古包头有一位叫史化兵的网友说,让中国24节气唱主角,并编成中华太阳历,还能与中国阴历、西方阳历,以及西方星期制度相互对应,有一套,点赞!不过,要想改变人们的习惯和思维,很难,关键是推广。您怎样看?

大衍答:对的,在学术方面即使过了关,也需我辈一代人甚或几代人的努力,这是一个百年工程,甚至需要我们政府再搞一次民国初年的“剪辫子”运动。

编辑问:北师大梁前进教授说,看到中华太阳历,受益匪浅!文化、民族、精神,和艺术、科学、哲学一样,有载体才有活力。您这是大贡献!有机会我们多交流,必是快事!

大衍答:谢谢梁教授鼓励,“文化、民族、精神,与艺术、科学、哲学一样,有载体才有活力”,您概括的真好。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需要有历史担当,需要有科学内涵,需要有人文内涵的一个载体,我相信中华太阳历有这样的能力。中华太阳历是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源头活水!

大贡献不敢当,因为我对中国传统历法并没有实质性贡献,我仅仅发现了一层窗户纸并把它捅破,即把中国传统历法解构、复原,再重新组装起来,要说大贡献,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厉害。

编辑问:天文学工作者陈志福老师说,地球四季气候的变化,它的本质是由太阳对地球直射的位置变化所造成地球大气层分子内的原子受到激发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的气温变动现象,所以我们中国的先贤能够根据这个纯天然的宇宙实际信息,来编制成的我们的农历知识,它肯定是自然科学中很先进的学问。我们现在没有话语权,是因为我国的科学地位还没有到位。事实上,第一科学就是宇宙科学,它是属于最高级别的学术研究。所以,我们中国学者一定要拿下这个第一科学研究的课题,这是夺得世界科学话语权地位的首要任务,我们中国完全具备这个优势。您怎么认为?

大衍答:我突发奇想,东西方文化之碰撞,特别是科学文化之碰撞,需要有一个破局事件发生,今天我们不妨再搞一场民国初年的“赛脚会”,西方阳历应该是西方科学的软肋,我们不妨用“中华太阳历”与西方阳历比比“赛脚”,孰优孰劣,世人一看便明。

因为以24节气为主角的中华太阳历,是中国先民不断总结自然规律和不断摸索出来的纯科学内涵的历法,是自然生长的自然脚;而西方阳历,是被西方宗教不断用裹脚布裹挟出来的变形脚,是小脚,其中很多内容都是人为因素。

百余年以来,我们中国人拿不出像样的太阳历法与之比拼,一是因为没有发现那层窗户纸,二是很多人被西历洗脑和奴化,赛脚过后,自信心和话语权自然就可回归到我们这里。“中华太阳历”目前是三合历状态,其中保留了西历,一是为了对比,二也是有“赛脚”的意思。


编辑问:请自我综述一下中华太阳历?

大衍答:

太阳历实际上属于民历,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民族从渔猎文明走向农耕文明,都离不开太阳历,因此太阳历在民众心里扎的根最深,最适合普罗大众使用。中国古人走上了“阴阳合历”之路,一方面是智慧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因智慧困扰了自己。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把中国24节气阳历系统纳入太初历正朔系统中,即把24节气阳历入赘给中国阴历系统,等于是让中国历法走进了一个“母系历”时代;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把西方阳历引入中国,并使中国历法从此以西方阳历为主,等于是让中国历法开始走进“父系历”时代,不过这个“父”是西方宗教洋大人。中国传统历法并不缺少美男,中国干支与中国24节气都是美男,推陈出新的中华太阳历,就是要把中国本土的美男解放出来,并使中国历法走进纯中国本土化的“父系历”时代,因为中国本土化的父系历,更科学,更接近大众生活。

推广和使用中华太阳历,可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阳历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进而可以逐步取代西方宗教阳历,因为这是一个科学昌明的伟大时代。

编辑问:孙中山先生引西方阳历进入中国,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大衍答:孙中山先生如果没有留下“光复之初,议改阳历,乃应付环境一时权宜之办法,并非永久固定不能改变之事。”这段论述,孙中山先生就是“引清兵入关”的历史罪人,但是孙中山先生已表白是权宜之计,是我们后人忘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言而苟安于西方阳历,甚或被西历所奴化,那就是我们后人的过错了。

编辑问:湖北电力公司汪祝勤工程师说,编纂中华太阳历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百年遗愿,这是一个非常有益和大胆的课题尝试,可以在学术界广泛进行研究与交流。

大衍答:谢谢湖北的汪祝勤朋友!这是一项民族大业,需要我们大家为之努力。

编辑问:嘉兴某音乐会所郑婷婷的女士建议,中华太阳历应该与汉服推广等活动一起进行,或编入婚礼习俗文明史。

大衍答:谢谢郑女士良好建议。

编辑问:陕西省哲学学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常委,博士生导师马建勋教授说:大衍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很赞同您的创举,如果能搬动国家把洋历改成中华太阳历,大衍将名垂青史,功莫大焉!

大衍答:谢谢马建勋教授抬爱,这是当代中国的福荫,而我恰巧是一个发现者而已!

编辑问:河北涿鹿县李玉春的网友说:能有如此成就,我为大衍先生自豪,为大衍先生骄傲。我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颗科学明星、哲学明星从此跃然升起。

大衍答:谢谢李玉春朋友!

编辑问:上海唐维哲友问:按农历,立春是大年初一吧?中华太阳历的意义在于解构吗?

大衍答:立春本是中国太阳历的新年,而正月初一是中国阴历的新年。如果把二者合在一起编纂,就看以谁为主了,在传统母系历时代,也即从汉武帝太初历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传统农历,是阴阳合历,也即以阴历为主,因此正月初一就是新年。如果改用中华太阳历,也即父系历,以阳历为主,那么立春这一天就是新年。中华太阳历的意义在于解构、重新构。

编辑问:有网友问:张老师,我对历法很不熟。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它可能对你会有意外)。就是不管是西方的历法,还是我国的阴历或您的太阳历中的每一天,它们都应该是在地球自转一周后所体现出来一个天文学实际信息(指地球自转了一周)。为什么中华太阳历的2122年12月21日,是西方格里历2019年元月25日呢?

大衍答:地球相对太阳自传一周叫“太阳日”,地球相对月亮自传一周叫“太阴日”。从古至今,一般都是采用太阳日来计历(在我的另一项研究《人类生物钟新说》,要用到太阴日概念)。

因此,中外历法所体现出来的都是同一个天文实际信息是对的。不管是中国阴历闰月法,还是中西太阳历闰日法,实际上都是闰年,也即都是为了消除编纂方法与太阳回归年之间产生的误差。

关于中华太阳历2122年与西方2019年对等,是因为计历元年不同,中华太阳历纪历元年是从汉武帝首先颁布并使用24节气的太初历算起的,而西方阳历的元年是西方教徒们出于对耶稣的崇拜而推算出来的,没有实证材料证明其历史真有其元。二者年份不同,是因为二者的计历起点不同,西方阳历推论(假定)耶稣出生年为元年。

编辑问:有网友问:张老师,从合理上当然是我国的这种体现四季气候的记历方法要更胜一筹。但是,近代以来我国整体上的科学地位被西方赶超(主要是应用科学技术明显落后),所以我国很多合理的科学例如像宇宙科学研究方向(指《周易》学,和道家哲学这样的真正的自然科学研究)都受到了牵连,都被一起边缘化。您怎么认为?

大衍答:从我做起吧。中华太阳历与西方阳历,在计历功能方面,差别不是很大,现在就看谁更科学和实用,谁编撰的更合理了,因此需要我们去弘扬,去宣传,去公平竞争。

编辑问:西安市长安国学院的闫靖元老师问:您发现的《中华太阳历》很有参考价值。使用何种历法非常重要,它关乎地球人类如何效法与参同自然之道,关乎地球生态文明与人类新文明建设,所以很值得探讨。前五年我院一分院长杜聿贵先生,用了40年时间完成了《中华真历》的研究,发现过去讲的元会运世周期的129600年应为184432年5小时48分46秒……。您如何认为?

大衍答:20世纪初,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国民政府于1912年引西方格里历进入中国。我认为,引西方不太科学的宗教历进入中国,不但严重侵占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简直是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筋,因为中国历法来源于伏羲的仰观俯察,是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化。

我用中华24节气太阳历,能够打通管子的“四时五行历”(该学术论文曾参加北京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已被9.1分论坛录用,是北京大学副校长暨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主持人王博教授和社科院博导李存山教授审核通过的)。我认为四时五行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太阳历法,它的前身,或再深入一些是洛书太阳历,或许就是杜老先生的《中华真历》等文化内涵。但是,做为历法编撰与继承工作,我们必须有据可依,中华太阳历采用均气法24节气及其纪元,主要是依据汉武帝太初历,也即依据汉武帝太初历首先使用了中国24节气,它是中国古代官方政府所为,只有采用这样有力的官方政府证据,推陈出新的历法才能站住脚,否则只能在学术上进行一些探讨。

编辑问:有网友说,自中国2016年11月16日,中国24节气申遗成功以后,中国许多地方政府成立了有关24节气的保护组织,以开展农民节活动为主,您如何认为?

大衍答:这是好事。不过,我认为仅仅把中国24节气申遗,即保住24个节气名词不被他国窃取是不够的。中华太阳历的“年月日”系统,才是中国24节气的制高点,也是与西方文化碰撞绝佳的一个火力点

西方传教士在300年前就用障眼法对中国24节气做手脚了,因此中国百年前又不得不引西方宗教阳历进来,现在很多中国人已经被西方宗教阳历洗脑并奴化,因此以中国24节气为核心内涵的中华科学太阳历的深入挖掘与抢救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了。

编辑问:西安国学院闫靖元老师再问:人类面临一个转型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因此想请大衍老师来西安讲课。他说,都是易学界的老同志,吃住行游他来安排,可以吗?

大衍答:首先谢谢闫靖元老师,有机会我一定前往西安与大家见面,并与大家面对面做思想交流。

编辑问:有网友问,中华太阳历真的很方便查询吗,比如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主席逝世纪念日,对应中华太阳历应该是几号?

大衍答:真的很方便查到,你也可以自己动手查,因为中华太阳历与西历日期是一一对应的,例如你问的西历1976年9月9日,对应中华太阳历的2080年8月5日。再如,中华太阳历每年的8月27日,对应的就是西历10月1日,也即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从此可以远离“10.1”这样的半洋节了。

编辑问:湖北大学物理系甘永超教授问:本学期我教理工类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有781人。我想把大衍老师的《中华太阳历》电子版向他们介绍,作为给他们的新年礼物,并让他们好好研究一下,并传播出去,可以吗?如果可以,请大衍老师把不需要保密的电子版发到我的邮箱:*****@qq.com

大衍答:首先谢谢甘永超教授抬爱和大力支持,弘扬和传播祖国优秀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中华太阳历》是一层窗户纸,现在等于是被我捅破了,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大家一看就明白。如果有进一步的宣传与推广资料,我会第一时间发到您邮箱,谢谢支持!

编辑问:宜宾市正大宇宙天体自然外力-斥力研究院罗正大老师说,我打算叫我公司的张经理明年用大衍老师的《中华太阳历》印一千份挂历送单位友人,表示支持和认可!现在,想让大衍老师给我寄一份签名的挂历,永久性珍藏于宜宾市正大宇宙天体自然外力-斥力研究院资料室,可以吗?地址:****

大衍答:谢谢罗正大老师抬爱,我会遵嘱把今年的《中华太阳历》挂历寄过去,谢谢!


中华太阳历2122年12月25日

(西历2019年1月29日)



南怀瑾先生曾说:“我实在担心中国文化会断绝。现在不要说没有天文系,有了天文系,又有谁能够真正懂得中国自己的天文?中国天文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国家民族的文化如果断绝了,将会永无翻身的日子。”


附:中华太阳历问世以来,社会影响及评论

1)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导李书友教授题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 中央党校“国是网”前主编张晓武:中华太阳历,新世开元,请把版权保护好!下一步可成立中华太阳历推广工作委员会,或成立一个课题组。

3) 陕西省历法改革专业委员会曽一平教授:世界文明百年间突飞猛进,但历改文明却大大落后……。24节气理应是计数历日的依据,立春为年首,一直是我心目中历法改革的目标。

4) 武汉大学物理系硕导甘永超教授:中华太阳历,能够包容中国农历和西方阳历,更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凸显出来,秋冬春夏,层次分明,完胜西方阳历!中华太阳历,大大彰显了我中华文明!真正是了不起!建议大家收藏和使用我们中华民族高规格的《中华太阳历》。

5) 陕西省文联常委博导马建勋教授:大衍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中华太阳历,将名垂青史,功莫大焉!

6) 北京师范大学梁前进教授:民族、文化和精神,与艺术、科学、哲学一样,有载体才有活力,中华太阳历是大贡献!

7) 《哲学创新通讯》主编卢其旺:《哲学创新通讯》准备刊载张启斌老师独创的“中华太阳历”,编辑部认识到,这部历法确属一种创新,可能千秋永存……。本主编征求编委会同意,向作者询问了许多问题,张启斌老师均一一做了回答。整理这些问答,发现是一篇很好的有关“中华太阳历”,以及有关天文知识的普及读物。特刊载出来,以飨读者。

8) 宇宙天文学探索者陈志福:中华太阳历,它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历法科学文化底气!拿破仑曾经公开承认中国的军事文化是有底气的,就是指孙子的杰出思想,中华太阳历是率先打出去的一记重拳!

9) 中国专利局高工王文光:启斌同志:你做了一件复兴中华文化的大事。纪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学与自然科学地融汇统一成果,是记录、指导人类活动的时间标尺与空间视野。没有纪年将没有历史,因为历史是藏在纪年的档案里的。“中华太阳历”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文化标识,一个摆脱西方文化制约的开始。200年来中国落后了,200年来中国人的崇洋思想,可说是在胎里代代遗传,全面伤害了人们的自尊心和创造思维,至今我们的独创很少,根子都在这里。……你的“中华太阳历”的出现,与近期考古的大发现,都是文化思想领域的大突破,都是文化自信的铁证。中华民族的复兴,重在文化复兴,你是文化复兴的一位有重要贡献的学者。值得敬佩,值得祝贺!中华太阳历,很有实用价值、学术价值和对外交流价值。你把一部“日历”研究得如此深刻与丰富,是我以前从未看到的。

10) 北大中美赛尔中心主任邹晓辉贺词:贺礼献十一,张灯迎国庆;推陈24恒气,中华太阳历。

11) 河南大学哲学系硕导耿程鹏教授贺词:喜气洋洋!福气多多!灵气多多!贵气足足!财气连连!

12) 西安长安国学院闫靖元:《中华太阳历》很有参考价值。使用何种历法非常重要,它关乎人类如何效法与参同自然之道,关乎地球生态文明与人类新文明之建设……

13) 宜宾宇宙天体研究院罗正大:准备用《中华太阳历》印一千份挂历送单位友人,并永久性珍藏于宜宾市正大宇宙天体自然外力-斥力研究院资料室!

14) 湖北电力公司工程师汪祝勤:编纂中华太阳历,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百年遗愿,这是一个非常有益和大胆的课题尝试……

15) 网络达人孙军先生:中华太阳历,摸到了中国文化的根!哪怕文明退回到石器时代,从这里仍可一键还原。

16) 网友“曲阜国学”:中华太阳历,不仅历史悠远,寄托着无尽的民族情愫,同时也充满了高度的人文智慧与科学内涵。长期继续使用西方历法,可能会给民族复兴大业带来潜在的巨大困难。

17) 北京相对论研究会会长、美国《格物》期刊主编吴水清亲拟九大对话提纲,于2019年10月16日在北相学术群《北相物理学》栏目,与笔者就“中华太阳历”内容开展了一次专题性学术对话,共计9255字,已上传互联网。(见下期)

18)网友“风行九天”:在天文学上,破局太难,就是难于上青天。不仅受制于手段和技术,更受压于主流学术的宇宙观、思维式法和话语权。所以,“破局”就意味着树立了里程碑。要为大衍鼓与呼!

19)网友“党老师”:受制于近代西方文化的强力侵略,中华文明(包括世界其他文明)几乎被全方位压制,大衍老师的“中华太阳历”,以西汉元元丰七年(公元前104年)中国天文学家落下闳编撰、汉武帝钦定的“太初历”作为纪年元年,既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恢复和继承,也比公元纪年更科学,更符合人类唯一连续发展的中国历史和现实,对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要为大衍老师(也包括其他为中华文明复兴努力的老师们)鼓与呼,期待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官方推行实施“中华太阳历”。

20)网友“刨根问”:这将是中华复兴的一个标杆!今天人们大多还看不出它的意义,但十、二十年后呢?意义非凡啊!

21)网友“哲学天空(徐哲) ”:睿智,贵历法合呼天道,堪比商鞅变法,赞贺并支持!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民族立世界之林时,首先"历法"是先锋,东方亮之中国雄起,而"巨匠"即将来临。《中华太阳历》不论自然科学性及传统文化性都具自恰合理,合适的东西必简洁,形式逻辑通人情味。

22)网友“第一个把太阳展开的人 (迟雨) ”历法改变是一件大事,这涉及到顶层设计问题,同时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必须为张启斌先生的探索精神点赞,自恰为简洁,合理才真理,总有天意,等着瞧!

23“党老师”:老实说,我给学生讲了34年落下闳,但从来没有真正研究过“太初历”,2016年以后,再也没给学生上课了,只恨识君太晚。张老师的成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贡献的深入挖掘,福及后人,我能为之尽绵薄之力,深感荣幸!

24)西安网友“曹卫民”:中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急先锋,而中华历法的确立和实施是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

25)河南网友“见龙在田(王潜龙教授)”:张老师,今天我仔细看了中华太阳历问答。看完之后我感觉“中华太阳历”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的农历,西方的耶稣基督历等等,在上面都有所改进,更加完善了。应该想办法在全国推行啊,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华太阳历2124年2月27日

(西历2020年4月2日)作者补正

 

本篇文章学术观点及版权归《哲学创新通讯》和问答作者所有,欢迎大家评论或转载!(本公众号投稿信箱:1655173527@qq.com)

 

 


 超级链接:
话说今日——武汉封城第70天
北相学术群《北相物理学》栏目第四次学术对话
“中华太阳历”作者答《哲学创新通讯》编辑问
【争鸣】东方的悟性思维与西方的逻辑思维
【争鸣】西方类比推理与东方天人相应观
争鸣】与唐荣智法学教授商榷李跃华行医事件
NCP新冠病毒肆虐时间与中国传统文化惊人巧合
东方的统一整体观与西方的还原论
中医的传承困局与生存危机
细说“二月二龙抬头”之历法根源
科学,是一个被全民误解的概念——李恒领讲故事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王迪兴讲故事
“洋节”为什么在中国大行其道?
试论国际度量衡第七个量纲——物质的量“摩尔”之非科学性及其修正办法
匠心独运,金鼠闹新春,中国年中国味,电子挂历大展播!
热烈庆祝2020阆中落下闳天文学暨春节文化国际论坛隆重开幕!
中华养生挂历,天文地理人文,太美太实用!

拒绝洋节,请使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太阳历!

今天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红的“红太阳节”!
为什么我要推陈出新,编纂“中华太阳历”?
泰山学者论坛暨第四届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演讲稿)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2019超震撼国庆阅兵挂历,抢看欣赏!
国庆阅兵车之牌号“1949”和“2019”,我认为是欠妥的
今天是中华太阳历8月24日(西历9月28日),中国"大德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0年纪念日



点上面 太阳历之家 关注,一起快乐同行!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24-1226563.html

上一篇:气象机构--新疆气象手册(53)第3篇第10章第3、4节
下一篇:哀悼与致敬!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