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从0到1的创新--盆地地理学算数吗?

已有 2121 次阅读 2020-6-10 12:04 |个人分类:盆地地理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01的创新--盆地地理学算数吗?

张学文, 2020 06 10

我国科技界经历了近20年的SCI热,现在似乎又提倡从01的,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科学研究领域的开阔了。

借着这个新思路正热,这里说一说“盆地地理学

1.       我初步搜索,发现目前还没有盆地地理学这个名词。我可以理解为“盆地地理学”是个没有人提出过的学术知识领域。如果我们搞了盆地地理研究就是从01的开拓!

2.       我发现自己写的博客中,在2011年就有一篇称为“盆地地理能成为一门新科学吗?!”(附后)。不妨认为第一个提出建立盆地地理学的文献来自中国科学网博客2011年我的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3821.html 其实我博客中专门有个盆地地理学栏目目前有博客12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35484.html

3.       为了对比不同大小,不同深度盆地的相对深度,我最近综合考虑盆地四周山体的平均深度、盆地的面积,给出了依据盆地的相对深度与盆地面积比值的一个量化指标I.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34698.html

4.       根据我初步分析,世界各地的盆地的气候好像都是两极分化,不是比较干旱(如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就是相当潮湿(如四川盆地,非洲的刚果盆地)。此前我曾经在分析我国盆地的基本上提出以全年的降水日数高于100天,低于40天来区分湿盆地与干盆地,或者以地面气象站的相对湿度大于80%,小于40%,划分干盆地湿盆地。这都是(仅是)初步提议的指标。

5.       显然盆地也具有突出的水文学特征:山区降水在盆地汇集为河流,盆地多胡泊等等

6.       柴达木盆地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盐,显然与千百万年以来山区降水把盐分从山体中带到盆地,而后水分蒸发,盐分析出有关。--盆地成矿机理。

7.       盆地的矿物学可能还包括那里可能有石油,我国东北油田,塔里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都是例子看来盆地地质的特殊性很值得归纳。

8.       盆地自然比较平,利于农耕。四川,新疆 的农业主要在盆地内(或者盆地边缘)。

9.       难道我们不值得在盆地地理学的帽子下,把有关的自然特征(气象,水文,矿产,农业)梳理归纳一下,以致再提高一下吗?这样一个新的学科盆地地理学就呼之欲出了。

10.  我国目前有的山地研究所可能不止5,而我们有那么多的盆地却为什么没有一个盆地研究所?这对称吗?.

11.  ….

12.  盆地地理学研究,这是从01的研究吗?!搞一个盆地地理研究所,把世界的盆地都拿来研究研究,不应当吗?


附我2011的博客

盆地地理能成为一门新科学吗?!

 

张学文,2011.11.2

盆地大约占我国1/3的面积,那里居住着1/10的人口,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吐鲁番、柴达木、青海湖这些著名的盆地都在我国西部,开发大西北,要注目这些盆地。

我的问题是,盆地能否形成一门独特的地理学科?

过去有很多地理分区方法,有海洋、陆地之分、有高原(山地)、平原之分。但是难以看到把盆地单独作为主角来谈问题的。其实把落脚点放在盆地,附近的山区也就随着做了研究。是的,盆地周围就是山,我们在山的标题下已经做了不少文章,但是老实说,山区的条件使那里居住的人口一直很少。我国西部人口也主要居住在西部的盆地(包括河谷)或者盆地四周。

盆地汇集着山区流来的河水,盆地有着容易开垦的农田以及容易形成的城市与交通网。

在气象学中,盆地具有很多独立的特色。要知道盆地周围的山如果比盆地底部高出1.5公里,它就阻截了50%的空中水流量,而这必然对降水产生明显影响。于是我们看到盆地有两类:干盆地与湿盆地,吐鲁番、塔里木、柴达木是干盆地的例子,而四川、青海湖是湿盆地的例子。看来盆地会使“干”或者“湿”具有了后延的惰性。

有人提出给盆地一次性注水,可以一劳永逸地改变哪里的降水,从而改变其干旱面貌,这是真的?这需要等待盆地气象学研究成果!

本人过去提出搞盆地气象学研究,现在看这可以扩大为搞盆地地理学研究与盆地气象学研究。

我国是多盆地的国家,由地理、气象学带头以盆地为知识聚焦点,配合西部大开发,盆地地理学、盆地气象学是有文章可做的。四川、新疆、青海的有关学者尤其应当多出主意,使盆地地理学这个新学科在我们的努力中逐步形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3821.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24-1237259.html

上一篇:明天的城市应当...
下一篇:地理学视角下的干、湿盆地特征

12 周少祥 檀成龙 李庆祥 段含明 肖建华 杨正瓴 宁利中 王安良 曾杰 杨学祥 刘炜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