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中国上空温压冬夏逆变层的初步归纳

已有 1923 次阅读 2021-11-9 11:11 |个人分类:气候公式2020|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上空温压冬夏逆变层的初步归纳

张学文2021 11 09

冬天冷而气压高,夏天热而气压低。这是中纬度我国气候的特征。但是这种格局仅存在于地面附近(盆地内更突出)。而到了对流层中下部这个现象逐步减弱,直至发生逆变:冷的1月份气压低,热的7月份气压高!这种上下相反现象必然引出一个问题:在上下层之间存在一个高度(层次),哪里四季的气压没有明显的变化。--我把它称为温压冬夏逆变层

        

此前我们用我国东西南北的一些气象资料说明这个层确实都存在(因为气象资料格式的特点这个分析多在各个等压面上的气温数据中展开分析,其实这与在等高面上的分析基本是等价的)。这里把前面的对中国区域的温压冬夏逆变层情况简单的小结于下表中:

        

地点

位置

测站海拔

纬度

稳压层气压(百帕)

稳压层大致的高度

乌鲁木齐

中天山

653.6

43

800

2公里

伊宁

我国西部

662.5

44

792

2公里

上海

我国东部

4.5

31

802

2公里

成都

我国西南

505.9

31

742

2.5公里

哈尔滨

我国北部

171.7

46

878

1.2公里

广州

我国南方

158

23

717

3公里

西沙

北纬17度

4.9

17

521

5公里

 

这个表说明中国上空的这个温压冬夏逆变层的高度以北部为最低(哈尔滨1.2公里)南方北纬17度的温压冬夏逆变层高度最高,为5公里。温压逆变层的高度(用稳压层压力表示,压力大则高度低)与纬度的关系见于下图。

 

                                               image.png

 

在图中给出了纬度φ与温压逆变层所在的气压p的经验公式是

         p= -0.4641φ2 + 38.69φ + 24.265

以上公式的质量所对应的R平方值达到了0.8667.应当认为这个公式关系是可信的。

         我们当然可以用更多的资料检验以上的公式的普遍适用性。而目前我仅把事情做到这个程度了。我估量在这个用更多的资料获得的结论应当与此差不多。

         中国低处东亚,冬季地面的冷高压突出,北美洲大致与此差不多。欢迎大家用资料验证。而其他中纬度地区可能也存在温压冬夏逆变层。但是其逆变层具体的所在高度与纬度的关系可能有别于中国大陆区域。

 

参考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1000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0967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087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0816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102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105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1086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11181.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24-1311634.html

上一篇:公交车上的市井生活剧(撒尿,学习,打架)
下一篇:确实应当进一步量化太阳能与气温的关系

5 檀成龙 周少祥 杨正瓴 杨学祥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